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第2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1931 年—1937 年)的选举制度研究 | 第12-27页 |
2.1 选举制度的内容 | 第12-17页 |
2.1.1 选举权利的主体归属 | 第12-14页 |
2.1.2 选民代表权的分配比例 | 第14-16页 |
2.1.3 选民的监督和罢免权 | 第16-17页 |
2.1.4 候补代表制度 | 第17页 |
2.2 三次选举运动情况 | 第17-23页 |
2.2.1 选举运动前的政治状况 | 第17-18页 |
2.2.2 选举运动的广泛开展 | 第18-19页 |
2.2.3 第三次选举运动 | 第19-23页 |
2.3 对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 第23-25页 |
2.3.1 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热情 | 第23-24页 |
2.3.2 发挥了工农群众的监督作用,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第24-25页 |
2.3.3 配合中央苏区的其他运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 | 第25页 |
2.4 苏维埃共和国时期选举制度的局限性 | 第25-27页 |
第3章 陕甘宁边区政权时期(1937 年—1949 年)的选举制度研究 | 第27-43页 |
3.1 选举制度的内容 | 第27-33页 |
3.1.1 选民资格 | 第27-28页 |
3.1.2 选票权代表比例 | 第28-29页 |
3.1.3 妇女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 | 第29-32页 |
3.1.4 竞选原则 | 第32-33页 |
3.2 两次选举运动 | 第33-40页 |
3.2.1 第一次选举运动 | 第33-36页 |
3.2.1.1 中共宣传动员的方式 | 第34-36页 |
3.2.1.2 独具特色的投票方式 | 第36页 |
3.2.2 第二次选举运动 | 第36-40页 |
3.2.2.1 “三三制”原则的内容 | 第36-37页 |
3.2.2.2 “三三制”原则在边区的贯彻落实 | 第37-40页 |
3.3 对陕甘宁边区政权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1 促进了战争政治动员,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 | 第40-41页 |
3.3.2 提高边区的综合文化素质,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 第41页 |
3.3.3 保证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检查和监督权,提高政府效能 | 第41-43页 |
第4章 对两个时期民主选举制度的比较分析及现实启示 | 第43-48页 |
4.1 两个时期民主选举制度内容上的继承性 | 第43-44页 |
4.2 两个时期民主选举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44-46页 |
4.2.1 从选举权的主体归属角度分析比较 | 第44-45页 |
4.2.2 开创性的提出“三三制”原则 | 第45-46页 |
4.3 对我国民主选举制度的现实启迪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