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 关于宋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合理性的研究 | 第10-11页 |
2. 关于宋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途径的研究 | 第11页 |
3. 关于宋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教化途径的研究 | 第11-12页 |
4. 关于宋代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途径的研究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3-1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一、宋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背景 | 第14-20页 |
(一) 宋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政治背景 | 第14-16页 |
1. 封建专制王权渐趋制度化 | 第14-15页 |
2. 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法、教结合统治手段 | 第15页 |
3. 复杂的民族政权斗争下的守内虚外 | 第15-16页 |
(二) 宋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经济背景 | 第16-17页 |
1. 统治者惠民富民的经济思想 | 第16页 |
2. 高度完善的商品经济制度 | 第16-17页 |
(三) 宋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 | 第17-20页 |
1. 特有的人学思想政治教育政策 | 第17-18页 |
2. 儒、佛、道思想的融合 | 第18-19页 |
3. “三次兴学”运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大繁荣提供了舞台 | 第19-20页 |
二、宋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教育途径 | 第20-28页 |
(一) 宋代官学思想政治教育 | 第20-23页 |
1. 宋代官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 第20-21页 |
2. 宋代官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第21-22页 |
3. 宋代官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2页 |
4. 宋代官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22-23页 |
(二) 宋代私学思想政治教育 | 第23-25页 |
1. 宋代私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 第23页 |
2. 宋代私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第23-24页 |
3. 宋代私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4页 |
4. 宋代私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24-25页 |
(三) 宋代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 第25-28页 |
1. 宋代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 第25-26页 |
2. 宋代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第26页 |
3. 宋代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6页 |
4. 宋代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26-28页 |
三、宋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育途径 | 第28-33页 |
(一) 宋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 第28-29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第28-29页 |
2. 封建各级政府的支持提供政策坚石 | 第29页 |
(二) 宋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9-31页 |
1. 进行职业教化以稳定阶级统治 | 第29-30页 |
2. 教导行为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 | 第30页 |
3. 进行宗教感化以统一封建思想 | 第30-31页 |
(三) 宋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31-33页 |
1. 宋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独特性 | 第31-32页 |
2. 宋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传播下移性 | 第32-33页 |
四、宋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教育途径 | 第33-38页 |
(一) 宋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3-36页 |
1. 以调整家族关系为核心的伦理纲常教育 | 第33-34页 |
2. 以培养修身养性为核心的个人品德教育 | 第34-35页 |
3. 以勉励科举学习为核心的为学修文教育 | 第35-36页 |
(二) 宋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36-38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的有效性 | 第36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授的权威性 | 第36-37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习的终身性 | 第37-38页 |
五、宋代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启示 | 第38-40页 |
1. 强化考试模式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 | 第38页 |
2. 丰富教育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保障 | 第38-39页 |
3. 拓宽教育途径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