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吴山《治河通考》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6页
    一 选题意义第10页
    二 研究对象第10-12页
    三 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四 重点与难点第14-15页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吴山生平及其《治河通考》第16-24页
    第一节 吴山生平第16-18页
        一 匠籍出身的望族第16页
        二 吴山的职官履历第16-18页
    第二节 《治河通考》第18-21页
        一 作者考辨第18-19页
        二 内容考察第19-21页
    第三节 版本研究第21-24页
        一 刻本考述第21-22页
        二 异文考略第22-24页
第二章 《治河通考》的撰述缘起第24-32页
    第一节 明初河患及治理第24-28页
        一 河患频繁第24-26页
        二 治河典范第26-28页
    第二节 学术背景的影响第28-32页
        一 水利文献撰述源流第28-29页
        二 “实学”思潮兴起第29-30页
        三 《治河总考》奠基第30-32页
第三章 《治河通考》的文献学价值第32-43页
    第一节 编撰学成就第32-35页
        一 “首载黄河图”第32-33页
        二 “重加辑较,汇分序次”第33页
        三 “上溯夏周,下讫明代”第33-34页
        四 “易于探检,有所式则”第34-35页
    第二节 史料学价值第35-43页
        一 丰富治河史料第35-37页
        二 体现社会问题第37-43页
第四章 《治河通考》的水利思想第43-54页
    第一节 明之前分流治水的发展第43-46页
        一 禹播河为九州第43-44页
        二 贾让治河三策第44-46页
        三 贾鲁疏浚塞法第46页
    第二节 明中期水利思想的形成第46-51页
        一 分杀水势第47-48页
        二 治河保漕第48-50页
        三 保漕护陵第50-51页
    第三节 吴山分流论的集中体现第51-54页
        一 不与水争地第52-53页
        二 不与水争势第53-54页
第五章 《治河通考》的历史影响第54-63页
    第一节 对明清水利事业的影响第54-59页
        一 河道治理第54-56页
        二 植柳护堤第56-59页
    第二节 对当今社会的经世意义第59-63页
        一 综合性水利工程第59-61页
        二 建造生态防护林第61-63页
结语第63-64页
附录第6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万恭《治水筌蹄》研究
下一篇:明后期京津地区的农田水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