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全人理论视域下高水平运动员德育问题及矫治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动态第12-16页
        1.2.2 与研究相关的其它文件第16页
        1.2.3 对已有研究不足的评析第16-17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1.3.1 高水平运动员第17页
        1.3.2 德育教育第17页
        1.3.3 全人教育理论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页
        1.4.1 文献资料法第18页
        1.4.2 专家访谈法第18页
        1.4.3 逻辑分析法第18页
    1.5 研究对象第18页
    1.6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7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当下高水平运动员德育问题的现状第20-26页
    2.1 高水平运动员比较性分析第20-21页
        2.1.1 高水平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的比较第20页
        2.1.2 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比较第20-21页
    2.2 高水平运动员特殊性分析第21-22页
        2.2.1 身份的特殊性第21页
        2.2.2 使命的特殊性第21页
        2.2.3 学习的特定性第21-22页
        2.2.4 生活的单一性第22页
        2.2.5 培养的可塑性第22页
    2.3 现阶段德育教育的欠缺第22-24页
        2.3.1 民族精神教育的不足第22-23页
        2.3.2 道德意识品质的缺失第23-24页
        2.3.3 心理健康教育的忽略第24页
        2.3.4 文明行为教育的不规范第24页
    2.4 高水平运动员的思想及生活状态第24-26页
        2.4.1 运动员思想意识的不成熟第24-25页
        2.4.2 运动员的价值观念较模糊第25-26页
        2.4.3 运动员的行为习惯的散漫第26页
        2.4.4 团结友爱的精神在淡化第26页
第3章 导致高水平运动员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第26-30页
    3.1 主观因素第26-28页
        3.1.1 崇尚自我意识至上第26-27页
        3.1.2 与现实大学世界的隔离第27页
        3.1.3 对全人理念的忽视第27页
        3.1.4 思想道德观念的淡薄第27-28页
    3.2 客观因素第28-30页
        3.2.1 道德教育不完善第28页
        3.2.2 网络环境的影响第28页
        3.2.3 社会因素的影响第28-30页
第4章 矫治高水平运动员德育问题的主要措施第30-37页
    4.1 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观念第30-31页
        4.1.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30页
        4.1.2 突出以人为本,强化道德实践第30-31页
        4.1.3 加强自律意识,强化自我约束第31页
    4.2 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第31-32页
        4.2.1 培养抗干扰能力第31页
        4.2.2 注重启发诱导教育第31-32页
        4.2.3 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第32页
        4.2.4 关注人际交往的培养第32页
    4.3 加强德育教育建设第32-34页
        4.3.1 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第32-33页
        4.3.2 加强思想教育,坚定道德信仰第33页
        4.3.3 正确评价学生,唤起学生的自信第33-34页
        4.3.4 构建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第34页
    4.4 建立良好的道德环境,实现良性循环第34-35页
        4.4.1 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第34页
        4.4.2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第34-35页
        4.4.3 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第35页
    4.5 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强化德育建设第35-37页
        4.5.1 完善激励机制第35-36页
        4.5.2 加强精神鼓励第36页
        4.5.3 扩大物质奖励第36-37页
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1页
致谢第41-42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阳市商业健身俱乐部人力资源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
下一篇: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