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理论视域下高水平运动员德育问题及矫治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动态 | 第12-16页 |
1.2.2 与研究相关的其它文件 | 第16页 |
1.2.3 对已有研究不足的评析 | 第16-17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1.3.1 高水平运动员 | 第17页 |
1.3.2 德育教育 | 第17页 |
1.3.3 全人教育理论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1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1.4.2 专家访谈法 | 第18页 |
1.4.3 逻辑分析法 | 第18页 |
1.5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当下高水平运动员德育问题的现状 | 第20-26页 |
2.1 高水平运动员比较性分析 | 第20-21页 |
2.1.1 高水平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的比较 | 第20页 |
2.1.2 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比较 | 第20-21页 |
2.2 高水平运动员特殊性分析 | 第21-22页 |
2.2.1 身份的特殊性 | 第21页 |
2.2.2 使命的特殊性 | 第21页 |
2.2.3 学习的特定性 | 第21-22页 |
2.2.4 生活的单一性 | 第22页 |
2.2.5 培养的可塑性 | 第22页 |
2.3 现阶段德育教育的欠缺 | 第22-24页 |
2.3.1 民族精神教育的不足 | 第22-23页 |
2.3.2 道德意识品质的缺失 | 第23-24页 |
2.3.3 心理健康教育的忽略 | 第24页 |
2.3.4 文明行为教育的不规范 | 第24页 |
2.4 高水平运动员的思想及生活状态 | 第24-26页 |
2.4.1 运动员思想意识的不成熟 | 第24-25页 |
2.4.2 运动员的价值观念较模糊 | 第25-26页 |
2.4.3 运动员的行为习惯的散漫 | 第26页 |
2.4.4 团结友爱的精神在淡化 | 第26页 |
第3章 导致高水平运动员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6-30页 |
3.1 主观因素 | 第26-28页 |
3.1.1 崇尚自我意识至上 | 第26-27页 |
3.1.2 与现实大学世界的隔离 | 第27页 |
3.1.3 对全人理念的忽视 | 第27页 |
3.1.4 思想道德观念的淡薄 | 第27-28页 |
3.2 客观因素 | 第28-30页 |
3.2.1 道德教育不完善 | 第28页 |
3.2.2 网络环境的影响 | 第28页 |
3.2.3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4章 矫治高水平运动员德育问题的主要措施 | 第30-37页 |
4.1 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观念 | 第30-31页 |
4.1.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30页 |
4.1.2 突出以人为本,强化道德实践 | 第30-31页 |
4.1.3 加强自律意识,强化自我约束 | 第31页 |
4.2 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 | 第31-32页 |
4.2.1 培养抗干扰能力 | 第31页 |
4.2.2 注重启发诱导教育 | 第31-32页 |
4.2.3 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 | 第32页 |
4.2.4 关注人际交往的培养 | 第32页 |
4.3 加强德育教育建设 | 第32-34页 |
4.3.1 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 第32-33页 |
4.3.2 加强思想教育,坚定道德信仰 | 第33页 |
4.3.3 正确评价学生,唤起学生的自信 | 第33-34页 |
4.3.4 构建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 | 第34页 |
4.4 建立良好的道德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 第34-35页 |
4.4.1 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 第34页 |
4.4.2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第34-35页 |
4.4.3 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 第35页 |
4.5 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强化德育建设 | 第35-37页 |
4.5.1 完善激励机制 | 第35-36页 |
4.5.2 加强精神鼓励 | 第36页 |
4.5.3 扩大物质奖励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