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 第10页 |
1.1.2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六六六(HCHs) | 第10-13页 |
1.1.3 黄河内蒙段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2.1 各环境介质中α-HCH的环境残留 | 第15-18页 |
2.2 多介质逸度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3 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及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3.2.1 水样、冰样中α-HCH的提取方法 | 第20-21页 |
3.2.2 悬浮物、底泥样中α-HCH的提取方法 | 第21页 |
3.2.3 冰-水分配系数测定 | 第21页 |
3.2.4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第21-22页 |
4 逸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22-39页 |
4.1 多介质逸度模型 | 第22-24页 |
4.2 多介质逸度模型的分类 | 第24-25页 |
4.3 α-HCH的Ⅲ级逸度模型的构建 | 第25页 |
4.4 模型参数识别 | 第25-34页 |
4.4.1 α-HCH的理化特性参数 | 第26页 |
4.4.2 平衡分配系数的率定 | 第26-28页 |
4.4.3 传质系数和扩散系数 | 第28-29页 |
4.4.4 研究区域的环境属性参数 | 第29-31页 |
4.4.5 逸度容量Z值的率定 | 第31页 |
4.4.6 迁移参数D_y值的率定 | 第31-33页 |
4.4.7 降解过程参数D_R值的率定 | 第33页 |
4.4.8 污染物的排放数据 | 第33-34页 |
4.5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4.5.1 模型验证与浓度分布 | 第34-35页 |
4.5.2 α-HCH的模拟分布 | 第35页 |
4.5.3 α-HCH在各介质间的迁移 | 第35-36页 |
4.6 模型可靠性检验 | 第36-37页 |
4.7 小结 | 第37-39页 |
5 黄河头道拐水中α-HCH的风险评价 | 第39-53页 |
5.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第39-42页 |
5.1.1 危害识别 | 第39-40页 |
5.1.2 剂量-反应评估 | 第40-41页 |
5.1.3 暴露评价 | 第41-42页 |
5.1.4 风险表征 | 第42页 |
5.2 冰封期水样中α-HCH的污染水平 | 第42-45页 |
5.3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第45-47页 |
5.3.1 致癌风险 | 第45-46页 |
5.3.2 非致癌风险 | 第46页 |
5.3.3 模型参数的选择 | 第46-47页 |
5.4 健康风险评价 | 第47-50页 |
5.4.1 致癌风险评价 | 第48-49页 |
5.4.2 非致癌风险评价 | 第49-50页 |
5.5 黄河头道拐水中α-HCH的综合风险评价 | 第50-52页 |
5.6 小结 | 第52-5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总结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