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5.2 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7 小结 | 第20-21页 |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理论探讨 | 第21-41页 |
2.1 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综述 | 第21-28页 |
2.1.1 国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演变历程 | 第21-24页 |
2.1.2 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演变历程 | 第24-26页 |
2.1.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探讨 | 第26-28页 |
2.2 国内外旧城改造理论综述 | 第28-33页 |
2.2.1 国外旧城改造理论演变历程 | 第28-30页 |
2.2.2 国内旧城改造理论演变历程 | 第30-31页 |
2.2.3 旧城改造理论探讨 | 第31-33页 |
2.3 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 第33-40页 |
2.3.1 都柏林 Temple bar | 第33-35页 |
2.3.2 北京菊儿胡同 | 第35-37页 |
2.3.3 上海新天地 | 第37-40页 |
2.3.4 案例分析总结 | 第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3 咸阳市明清城区旧城改造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41-81页 |
3.1 咸阳市明清城区历史背景 | 第41-42页 |
3.2 咸阳市明清城区现状概况 | 第42-46页 |
3.3 咸阳市明清城区历史文化保护现状调研 | 第46-57页 |
3.3.1 文物保护单位现状 | 第47-53页 |
3.3.2 其他历史建筑现状 | 第53-57页 |
3.4 咸阳市明清城区旧城改造项目调研 | 第57-74页 |
3.4.1 城市规划层面的功能结构 | 第57-61页 |
3.4.2 项目实施层面的旧城改造 | 第61-74页 |
3.5 咸阳市明清城区调研分析与总结 | 第74-80页 |
3.5.1 政策解读 | 第74-78页 |
3.5.2 问题分析 | 第78-80页 |
3.6 小结 | 第80-81页 |
4 咸阳市中山新城项目建筑设计实践综评 | 第81-123页 |
4.1 项目缘起 | 第81页 |
4.2 项目概况 | 第81-82页 |
4.3 咸阳市中山新城项目建筑设计实践 | 第82-116页 |
4.3.1 设计前期分析与调研 | 第82-91页 |
4.3.2 中山新城项目规划设计探讨 | 第91-93页 |
4.3.3 中山新城项目建筑设计探讨 | 第93-116页 |
4.4 咸阳市中山新城项目设计总结 | 第116-120页 |
4.4.1 设计中的不可控因素对设计成果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4.4.2 合理处理设计中的可控因素进行设计 | 第118-119页 |
4.4.3 设计成果中的现实意义 | 第119-120页 |
4.4.4 设计成果中的不足之处 | 第120页 |
4.5 小结 | 第120-123页 |
5 咸阳市明清城区旧城改造建筑设计策略探讨 | 第123-135页 |
5.1 以人为本的旧城改造原则 | 第123-124页 |
5.2 统筹式的城市规划策略 | 第124-126页 |
5.2.1 加强总体规划控制 | 第124-125页 |
5.2.2 注重历史文化传承 | 第125-126页 |
5.3 “过程式”的建筑设计策略 | 第126-131页 |
5.3.1 设计前期——深入调研与分析 | 第127页 |
5.3.2 设计中期沟通与解决问题 | 第127-130页 |
5.3.3 设计后期使用评估与总结 | 第130-131页 |
5.4 “交互式”的关系协调策略 | 第131-133页 |
5.4.1 政府层面——以更专业的角度加强主导作用 | 第132页 |
5.4.2 开发企业——以更长远的眼光衡量总体利益 | 第132页 |
5.4.3 设计单位——以更主动的方式进行沟通 | 第132-133页 |
5.4.4 城市居民——以更积极的态度提高自主意识 | 第133页 |
5.4.5 统筹各方“交互式”协调各方关系 | 第133页 |
5.5 小结 | 第133-135页 |
6 结论 | 第135-143页 |
6.1 本文的结论 | 第135-140页 |
6.1.1 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的现状分析 | 第136-138页 |
6.1.2 以实践研究为基础的建筑设计 | 第138-139页 |
6.1.3 统筹多方面因素的设计策略探讨 | 第139-14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图表目录 | 第149-1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55-157页 |
附图 | 第157-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