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23页 |
1.1 水中氮素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其对环境的一些危害 | 第9-12页 |
1.1.1 水体中氮素污染物的来源 | 第9-10页 |
1.1.2 水体中氮的存在形态 | 第10-11页 |
1.1.3 氮素污染物的危害 | 第11页 |
1.1.4 脱氮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2 传统生物脱氮的原理及技术 | 第12-17页 |
1.2.1 生物脱氮原理 | 第12-15页 |
1.2.2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常用的脱氮工艺 | 第15-17页 |
1.3 影响反硝化的因素 | 第17-21页 |
1.3.1 溶解氧(DO) | 第17-18页 |
1.3.2 碳源及 C/N 比 | 第18-19页 |
1.3.3 温度 | 第19页 |
1.3.4 pH 值 | 第19-20页 |
1.3.5 ORP | 第20页 |
1.3.6 HRT | 第20-21页 |
1.3.7 其他影响因素 | 第21页 |
1.4 污水处理中有关反硝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第21-22页 |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2.试验方案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23页 |
2.2 接种污泥和试验用水 | 第23-25页 |
2.2.1 接种污泥 | 第23-24页 |
2.2.2 试验用水 | 第24-25页 |
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5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25-27页 |
2.4.1 研究好氧区不同 DO 水平下混合液进入缺氧池的反硝化 | 第25页 |
2.4.2 研究不同进水基质对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 第25-27页 |
3 不同 DO 条件对 AO 工艺中反硝化的影响 | 第27-3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2 试验控制 | 第27-28页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3.3.1 溶解氧对 COD 的去除影响 | 第28-29页 |
3.3.2 溶解氧对 A/O 系统反硝化的影响 | 第29-33页 |
3.3.3 不同浓度溶解氧水平下氮的去向 | 第33-36页 |
3.3.4 ORP 对缺氧反硝化的指示作用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不同 COD 组分对 A/O 脱氮工艺反硝化效率影响 | 第39-5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4.2 试验控制 | 第39-40页 |
4.2.1 A/O 工艺运行条件 | 第39-40页 |
4.2.2 间歇试验装置 | 第40页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52页 |
4.3.1 进水 Ss 含量不同下 A/O 工艺的脱氮效果 | 第40-46页 |
4.3.2 反硝化间歇实验 | 第46-47页 |
4.3.3 进水 Ss 比例不同下反硝化速率分析 | 第47-50页 |
4.3.4 进水 Ss 比例不同下反硝化潜力分析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结论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