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聚烯烃锂离子电池隔膜的高性能化改性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2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3-20页
        1.2.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第13-14页
        1.2.2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锂离子电池基本组成第15-20页
    1.3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概述第20-32页
        1.3.1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基本要求第20-21页
        1.3.2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分类第21-26页
        1.3.3 聚烯烃隔膜的改性研究第26-32页
第2章 课题提出和研究内容第32-35页
    2.1 课题提出第32-33页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3-35页
        2.2.1 TA/PEI层层自组装涂覆PP隔膜的制备和性能第33页
        2.2.2 P(AALi-co-BA-co-MMA)涂覆PP隔膜的制备和性能第33-34页
        2.2.3 P(AALi-co-BA)涂覆PP隔膜的制备和性能第34-35页
第3章 TA/PEI层层自组装改性聚丙烯隔膜第35-53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实验部分第36-40页
        3.2.1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36页
        3.2.2 TA/PEI自组装改性聚丙烯隔膜的制备第36-37页
        3.2.3 TA和PEI的组装原理第37-38页
        3.2.4 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第38-4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0-52页
        3.3.1 表面化学组成第40-42页
        3.3.2 表面形貌结构第42-43页
        3.3.3 电解液浸润性第43-44页
        3.3.4 孔隙率和吸液率第44-45页
        3.3.5 离子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数第45-46页
        3.3.6 界面阻抗第46-47页
        3.3.7 电化学窗口第47-48页
        3.3.8 循环性能和倍率第48-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P (AALi-co-BA-co-MMA)共聚物涂覆改性PP隔膜第53-65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实验部分第53-55页
        4.2.1 试剂与材料第53-54页
        4.2.2 P(AA-co-BA-co-MMA)共聚物的制备第54页
        4.2.3 P(AALi-co-BA-co-MMA)涂覆PP隔膜的制备第54页
        4.2.4 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第54-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4页
        4.3.1 共聚物的组成第55-56页
        4.3.2 涂覆隔膜表面化学组成第56-57页
        4.3.3 形貌结构第57-58页
        4.3.4 电解液亲和性第58-59页
        4.3.5 吸液率和电导率第59-60页
        4.3.6 锂离子迁移数第60-61页
        4.3.7 界面阻抗第61-62页
        4.3.8 电化学窗口第62页
        4.3.9 循环性能第62-63页
        4.3.10 倍率性能第63-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P(AALi-co-BA)共聚物涂覆改性PP隔膜的研究第65-77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实验部分第65-67页
        5.2.1 试剂与材料第65-66页
        5.2.2 P(AA-co-BA)共聚物的制备第66页
        5.2.3 P(AALi-co-BA)涂覆改性PP隔膜的制备第66页
        5.2.4 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第66-6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7-76页
        5.3.1 共聚物的组成第67-68页
        5.3.2 涂覆隔膜表面化学组成第68-69页
        5.3.3 形貌结构第69-71页
        5.3.4 电解液亲和性第71页
        5.3.5 吸液率和电导率第71-72页
        5.3.6 锂离子迁移数第72-73页
        5.3.7 界面阻抗第73页
        5.3.8 电化学窗口第73-74页
        5.3.9 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第74-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第77-79页
    6.1 主要结论第77页
    6.2 创新点第77-78页
    6.3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9页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大数据背景下的配电低压台区三相负载自动平衡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