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1.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大政策环境“健康中国” | 第10页 |
1.1.2 护患关系不够和谐 | 第10-11页 |
1.1.3 人文医学背景下关注护士的职业健康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2.对象与方法 | 第14-1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2.3 研究工具及评定方法 | 第14-16页 |
2.3.1 一般情况问卷 | 第14-15页 |
2.3.2 中国工作倦怠量表(CMBI) | 第15页 |
2.3.3 离职倾向量表 | 第15页 |
2.3.4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 | 第15-16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4.1 文献法 | 第16页 |
2.4.2 调查法 | 第16页 |
2.4.3 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2.4.4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2.5 创新点 | 第17-18页 |
2.6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19-31页 |
3.1 临床护士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19-20页 |
3.2 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分析 | 第20-24页 |
3.2.1 职业倦怠状态 | 第20-21页 |
3.2.2 职业倦怠状态的人口学分析 | 第21-24页 |
3.3 护士离职倾向及分析 | 第24-25页 |
3.4 护士积极心理资本状况及分析 | 第25-30页 |
3.4.1 积极心理资本状况 | 第25-26页 |
3.4.2 积极心理资本人口学分析 | 第26-30页 |
3.5 临床护士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积极心理资本的相关分析情况 | 第30-31页 |
4.讨论 | 第31-40页 |
4.1 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讨论 | 第31-33页 |
4.2 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讨论 | 第33-36页 |
4.2.1 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4.2.2 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5页 |
4.2.3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4.3 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 | 第36-37页 |
4.4 职业倦怠与积极心理资本 | 第37-39页 |
4.5 问卷开放题的讨论 | 第39-40页 |
4.6 研究局限 | 第40页 |
5.缓解护士职业倦怠的对策与建议 | 第40-49页 |
5.1 从职业福利方面缓解护士职业倦怠 | 第40-42页 |
5.1.1 多渠道保障护士的职业福利,提高护理职业吸引力 | 第40-41页 |
5.1.2 重视护理人才培养,保障护理人才权益 | 第41页 |
5.1.3 绩效考核合理实现公平,提高满意度 | 第41-42页 |
5.1.4 提高护士的待遇,留住护理人才 | 第42页 |
5.2 从社会层面缓解护士职业倦怠 | 第42-44页 |
5.2.1 积极推行分级诊疗,提高基层护理服务水平 | 第42-43页 |
5.2.2 充分尊重护士,给予护理群体职业尊严感 | 第43页 |
5.2.3 多方合力,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 | 第43-44页 |
5.2.4 营造稳定环境、增强护理职业安全感 | 第44页 |
5.3 从组织层面缓解护士职业倦怠 | 第44-46页 |
5.3.1 展现人文关怀,增强团队归属感 | 第44-45页 |
5.3.2 增加职业激励性,激发工作积极性 | 第45页 |
5.3.3 培训开发,促进发展潜能 | 第45-46页 |
5.3.4 重视人员配备,提高护理服务价格 | 第46页 |
5.4 从护士个人层面应对职业倦怠 | 第46-49页 |
5.4.1 加强心理疏导,情绪宣泄 | 第46-47页 |
5.4.2 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保持身心健康 | 第47页 |
5.4.3 培养积极心理状态,稳定工作生活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综述 | 第52-68页 |
1.护士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综述 | 第52-59页 |
2.职业福利综述 | 第59-6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