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外部环境分析法 | 第13页 |
1.4.2 文献法 | 第13页 |
1.4.3 SWOT分析法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5.2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2.1 产业及产业优化理论 | 第16-18页 |
2.1.1 产业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产业结构概念 | 第16页 |
2.1.3 我国产业占比变动情况 | 第16-18页 |
2.1.4 产业结构优化 | 第18页 |
2.2 产业优化理论 | 第18-20页 |
2.2.1 二元结构理论 | 第18页 |
2.2.2 不平衡增长理论 | 第18-19页 |
2.2.3 两基准理论 | 第19页 |
2.2.4 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的价值模型 | 第19-20页 |
第3章 渤海新区基本概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 第20-28页 |
3.1 渤海新区基本概括 | 第20-23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3.1.2 历史沿革 | 第21页 |
3.1.3 行政区划 | 第21-23页 |
3.2 渤海新区经济发展概况 | 第23页 |
3.3 渤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第23-28页 |
3.3.1 沧州渤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内部行业分析 | 第23-25页 |
3.3.2 沧州渤海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分析 | 第25-26页 |
3.3.3 沧州渤海新区三次产业构成分析 | 第26-28页 |
第4章 渤海新区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 第28-34页 |
4.1 政治环境分析 | 第28-29页 |
4.1.1 国内政治局势稳定 | 第28页 |
4.1.2 国际间互通往来频繁 | 第28页 |
4.1.3 优惠的经济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 第28-29页 |
4.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29-30页 |
4.2.1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 第29页 |
4.2.2 产业化集群效应 | 第29-30页 |
4.2.3 港口物流业的发展 | 第30页 |
4.2.4 保税区等新兴产业萌芽 | 第30页 |
4.3 社会环境分析 | 第30-31页 |
4.3.1 人口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4.3.2 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31页 |
4.3.3 文化传统 | 第31页 |
4.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31-32页 |
4.5 人才环境分析 | 第32页 |
4.6 雄安新区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5章 渤海新区经济及产业SWOT分析 | 第34-48页 |
5.1 优势(S) | 第34-38页 |
5.1.1 区位优势、拥有广阔腹地 | 第34-35页 |
5.1.2 资源优势 | 第35-36页 |
5.1.3 集群效应初见成效 | 第36页 |
5.1.4 基础设施优 | 第36-38页 |
5.2 劣势(W) | 第38-43页 |
5.2.1 支柱产业规模小、主导产业单一、竞争力弱 | 第38-39页 |
5.2.2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 第39-41页 |
5.2.3 产业趋同明显 | 第41页 |
5.2.4 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 | 第41-42页 |
5.2.5 中心城市的配套设施相对落后,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足 | 第42页 |
5.2.6 环境压力问题 | 第42-43页 |
5.3 机会(O) | 第43-45页 |
5.3.1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 | 第43-44页 |
5.3.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44页 |
5.3.3 省市政府的支持 | 第44页 |
5.3.4 环境保护达成共识 | 第44-45页 |
5.4 威胁(T) | 第45-46页 |
5.4.1 化工产业比重过大 | 第45页 |
5.4.2 环渤海地区的竞争压力大 | 第45-46页 |
5.5 综合分析 | 第46-48页 |
第6章 渤海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原则目标与路径 | 第48-58页 |
6.1 优化升级的基本原则 | 第48-49页 |
6.1.1 统筹兼顾、重点发展 | 第48页 |
6.1.2 增减相适、调运平衡 | 第48页 |
6.1.3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 第48页 |
6.1.4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 第48-49页 |
6.1.5 生态环保、和谐发展 | 第49页 |
6.1.6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 第49页 |
6.2 优化升级的目标 | 第49-50页 |
6.2.1 经济总量持续提高 | 第49页 |
6.2.2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 第49-50页 |
6.2.3 降耗减排明显好转 | 第50页 |
6.3 沧州渤海新区第一产业调整战略 | 第50-51页 |
6.3.1 引进适宜农业品种 | 第50页 |
6.3.2 积极发展渔业产业 | 第50页 |
6.3.3 从小规模的生产向规模化的企业转变 | 第50-51页 |
6.4 沧州渤海新区第二产业调整战略 | 第51-53页 |
6.4.1 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 第51页 |
6.4.2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第二产业的合理化 | 第51-52页 |
6.4.3 重视生态保护,注重低碳经济的发展 | 第52页 |
6.4.4 完善产业集群,提高经济规模化效应 | 第52-53页 |
6.5 沧州渤海新区第三产业调整战略 | 第53-58页 |
6.5.1 发展港口物流,发展多元化服务 | 第53-54页 |
6.5.2 积极推广旅游产业 | 第54页 |
6.5.3 发展高教园区,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 | 第54-55页 |
6.5.4 积极发展金融业 | 第55页 |
6.5.5 积极开发地产业 | 第55-58页 |
第7章 渤海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支撑体系 | 第58-64页 |
7.1 行政体制保障 | 第58页 |
7.2 政策环境保障 | 第58-60页 |
7.2.1 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 第58-59页 |
7.2.2 人才、科技创新政策 | 第59页 |
7.2.3 土地管理制度 | 第59-60页 |
7.2.4 招商引资政策 | 第60页 |
7.3 投融资机制保障 | 第60-61页 |
7.3.1 多元化产业融资机制 | 第60页 |
7.3.2 基础设施融资机制 | 第60-61页 |
7.4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保障 | 第61-64页 |
7.4.1 港口和港城建设 | 第61页 |
7.4.2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 第61页 |
7.4.3 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 第61-62页 |
7.4.4 循环经济建设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