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云南三个大型湖泊枝角类响应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特征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1.1 论文选题背景第11-12页
    1.2 滇池、洱海与抚仙湖的生态环境研究现状第12-22页
        1.2.1 三个大型湖泊的富营养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1 滇池富营养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1.2 洱海富营养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1.3 抚仙湖富营养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三个大型湖泊的水生植物变化状况第15-18页
            1.2.2.1 滇池水生植物的变化状况第15-16页
            1.2.2.2 洱海水生植物变化状况第16-18页
            1.2.2.3 抚仙湖水生植物变化状况第18页
        1.2.3 三个大型湖泊浮游动物的变化情况第18-20页
            1.2.3.1 滇池浮游动物的变化情况第18-19页
            1.2.3.2 洱海浮游动物的变化情况第19-20页
            1.2.3.3 抚仙湖浮游动物的变化情况第20页
        1.2.4 三个大型湖泊鱼类的变化状况第20-22页
            1.2.4.1 滇池鱼类变化状况第20-21页
            1.2.4.2 洱海鱼类变化情况第21页
            1.2.4.3 抚仙湖鱼类变化情况第21-22页
    1.3 三个湖泊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不足与挑战第22页
    1.4 枝角类在古湖沼学中的运用第22-24页
        1.4.1 国外枝角类种群在古湖沼学的应用第23-24页
        1.4.2 国内枝角类种群在古湖沼学的应用第24页
    1.5 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第24-26页
        1.5.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4页
        1.5.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5.3 论文创新之处第25-26页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第26-32页
    2.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第26-27页
    2.2 样品采集及方法第27-32页
        2.2.1 样品采集第27-28页
        2.2.2 实验处理方法第28-30页
        2.2.3 数据分析第30-32页
第3章 三个大型湖泊近百年来生态环境变化的历史重建第32-55页
    3.1 三个湖泊沉积物年代学序列建立第32-35页
    3.2 三个湖泊沉积物色素指标分析第35-39页
        3.2.1 滇池的色素变化特征第36-37页
        3.2.2 洱海的色素变化特征第37-38页
        3.2.3 抚仙湖的色素变化特征第38-39页
    3.3 三个湖泊枝角类的长期变化特征第39-46页
        3.3.1 滇池象鼻溞的长期变化特征第40-41页
        3.3.2 洱海枝角类的长期变化特征第41-45页
        3.3.3 抚仙湖枝角类的长期变化特征第45-46页
    3.4 上行效应与下行效应在滇池与抚仙湖中的作用强度第46-49页
    3.5 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化的PCA分析第49-55页
第4章 近百年来三个湖泊生态系统变化特征的初探第55-58页
    4.1 三个大型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分析第55-56页
    4.2 枝角类群落结构对多重环境压力的响应第56-58页
        4.2.1 象鼻溞对富营养化的响应第56页
        4.2.2 象鼻溞对鱼类捕食压力的响应第56-57页
        4.2.3 枝角类群落对多重环境压力的响应第57-58页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58-61页
    5.1 主要结论第58-59页
    5.2 研究不足及下一步工作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变化的水环境效应研究
下一篇:区域生态资产空间转移的研究--以滇西北香格里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