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1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9-20页 |
1.4 本论文的目录章节和内容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WAVE协议栈的研究 | 第21-36页 |
2.1 WAVE协议栈的概述 | 第21-22页 |
2.2 IEEE 1609.3 协议 | 第22-28页 |
2.2.1 LLC | 第23-24页 |
2.2.2 IPv6协议 | 第24页 |
2.2.3 WSMP协议 | 第24-28页 |
2.2.3.1 WSM的发送 | 第25-26页 |
2.2.3.2 WSM的接收 | 第26页 |
2.2.3.3 WSM的报文格式 | 第26-28页 |
2.3 WSA报文的发送和接收 | 第28-32页 |
2.3.1 WSA的报文格式 | 第28-30页 |
2.3.1.1 WSA头部(Header) | 第28-29页 |
2.3.1.2 服务信息(Service Info) | 第29页 |
2.3.1.3 信道信息(Channel Info) | 第29-30页 |
2.3.1.4 WAVE路由广播 | 第30页 |
2.3.2 WSA报文的发送 | 第30-32页 |
2.3.3 WSA报文的接收 | 第32页 |
2.4 多信道操作 | 第32-33页 |
2.5 Provider/Uer交互模型 | 第33-35页 |
2.6 MIB | 第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多信道的信息转发策略设计与实现 | 第36-60页 |
3.1 多信道下的信息传输分析 | 第36-44页 |
3.1.1 信息的发送 | 第36-41页 |
3.1.1.1 WSA的初始化与发送 | 第37-39页 |
3.1.1.2 信道分配 | 第39-41页 |
3.1.1.3 通过WSMP发送数据 | 第41页 |
3.1.2 信息的接收 | 第41-44页 |
3.1.2.1 WSA报文的接收处理 | 第41-43页 |
3.1.2.2 信道分配 | 第43-44页 |
3.1.2.3 通过WSMP协议接收数据 | 第44页 |
3.2 多信道下的信息转发设计 | 第44-48页 |
3.2.1 单信道下的信息转发 | 第45页 |
3.2.2 多信道下的信息转发 | 第45-48页 |
3.2.2.1 多信道信息转发策略一 | 第46-47页 |
3.2.2.2 多信道信息转发策略二 | 第47-48页 |
3.3 应用的分类 | 第48-51页 |
3.3.1 PSID介绍 | 第49页 |
3.3.2 应用需求分析 | 第49-51页 |
3.3.3 强制转发与可选转发 | 第51页 |
3.4 单播多跳和广播多跳报文转发设计 | 第51-54页 |
3.4.1 单播多跳报文转发设计 | 第52页 |
3.4.2 广播多跳报文转发设计 | 第52-54页 |
3.4.2.1 扩散的设计 | 第52-53页 |
3.4.2.2 唯一标识WSM广播报文 | 第53页 |
3.4.2.3 记录和查询已转发报文 | 第53-54页 |
3.5 数据结构设计 | 第54-59页 |
3.5.1 WAVE Element ID | 第54-55页 |
3.5.2 WSA的修改 | 第55-56页 |
3.5.3 WSM的修改 | 第56页 |
3.5.4 记录和查询WSM广播报文 | 第56-59页 |
3.5.4.1 存储结构 | 第56-58页 |
3.5.4.2 转发判断 | 第58-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基于地理位置的GPSR-A路由 | 第60-76页 |
4.1 传统的GPSR路由 | 第60-64页 |
4.1.1 贪婪转发 | 第60-61页 |
4.1.2 周边转发 | 第61-62页 |
4.1.3 GPSR的不足之处 | 第62-64页 |
4.2 GPSR-A路由 | 第64-74页 |
4.2.1 GPSR-A贪婪转发 | 第65-67页 |
4.2.2 GPSR-AD算法 | 第67-70页 |
4.2.3 生存周期 | 第70-74页 |
4.2.3.1 生存周期的估算 | 第70-71页 |
4.2.3.2 邻居节点列表设计 | 第71-73页 |
4.2.3.3 邻居节点列表更新 | 第73-74页 |
4.3 数据结构设计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仿真与分析 | 第76-93页 |
5.1 仿真平台简介 | 第76-78页 |
5.1.1 概述 | 第76页 |
5.1.2 OMNeT++仿真软件 | 第76-77页 |
5.1.3 SUMO交通道路模型 | 第77-78页 |
5.1.4 Veins仿真架构 | 第78页 |
5.2 仿真模型建模 | 第78-81页 |
5.2.1 车辆节点建模 | 第79-80页 |
5.2.2 道路模型建模 | 第80-81页 |
5.2.3 车辆移动模型建模 | 第81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1-92页 |
5.3.1 仿真参数设计 | 第81-83页 |
5.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83-92页 |
5.3.2.1 路由策略 | 第83-87页 |
5.3.2.2 转发模式 | 第87-88页 |
5.3.2.3 网络负载 | 第88-90页 |
5.3.2.4 车辆密度 | 第90-91页 |
5.3.2.5 车辆速度 | 第91-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总结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