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8-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1 鸭疫里默氏菌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1.1 鸭疫里默氏菌的病原学 | 第13页 |
1.1.2 鸭疫里默氏菌的血清型 | 第13-14页 |
1.1.3 鸭疫里默氏菌的毒力因子 | 第14页 |
1.2 脂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2.1 脂多糖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第14-15页 |
1.2.2 脂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5页 |
1.2.3 O-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 第15-16页 |
1.2.4 O-抗原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6-17页 |
1.2.5 O-抗原基因簇 | 第17页 |
1.3 荚膜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3.1 荚膜多糖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第17-18页 |
1.3.2 荚膜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8页 |
1.4 寡糖单位聚合酶Wzy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1 Wzy聚合酶的功能鉴定与特异性 | 第18-19页 |
1.4.2 Wzy聚合酶介导的聚合机制研究 | 第19-20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36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0-26页 |
3.1.1 菌株与载体 | 第20-21页 |
3.1.2 PCR引物 | 第21页 |
3.1.3 试验动物 | 第21页 |
3.1.4 试验试剂 | 第21-23页 |
3.1.5 试剂与缓冲液的配制 | 第23-25页 |
3.1.5.1 细菌培养基 | 第23页 |
3.1.5.2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需试剂 | 第23页 |
3.1.5.3 脂多糖提取、SDS-PAGE与银染所需试剂 | 第23-24页 |
3.1.5.4 组织切片与HE染色所需试剂 | 第24页 |
3.1.5.5 其他试剂配制方法 | 第24-25页 |
3.1.6 试验仪器设备 | 第25页 |
3.1.7 试验分析软件 | 第25-2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6-36页 |
3.2.1 RA-CH-2株O-抗原寡糖单位化学结构及其O-抗原基因簇的解析 | 第26-27页 |
3.2.2 RA-CH-2株基因G148_0871缺失株的构建 | 第27-30页 |
3.2.2.1 重叠片段的扩增及融合 | 第27页 |
3.2.2.2 自杀性重组质粒pYA4278-LSR的构建 | 第27-29页 |
3.2.2.3 接合转移与基因缺失株的筛选鉴定 | 第29-30页 |
3.2.3 基因缺失株目的基因下游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30-31页 |
3.2.3.1 PCR扩增产物的克隆 | 第30页 |
3.2.3.2 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30页 |
3.2.3.3 总R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3.2.3.4 去除总RNA中的gDNA与反转录 | 第31页 |
3.2.3.5 Real-Time qPCR反应 | 第31页 |
3.2.4 基因缺失株生长、生化特性的鉴定 | 第31-32页 |
3.2.4.1 生长曲线的绘制与菌落计数 | 第31-32页 |
3.2.4.2 生化特性的鉴定 | 第32页 |
3.2.4.3 结晶紫染色试验 | 第32页 |
3.2.4.4 自动聚集现象的观察 | 第32页 |
3.2.5 基因G148_0871对鸭疫里默氏菌脂多糖及荚膜合成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5.1 试管凝集试验 | 第32-33页 |
3.2.5.2 脂多糖的提取与银染 | 第33-34页 |
3.2.5.3 荚膜染色 | 第34页 |
3.2.5.4 透射电镜观察菌株荚膜 | 第34页 |
3.2.6 基因G148_0871对鸭疫里默氏菌耐受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6.1 干燥环境耐受性试验 | 第34页 |
3.2.6.2 血清杀菌试验 | 第34-35页 |
3.2.7 基因缺失株的毒力评估 | 第35-36页 |
3.2.7.1 雏鸭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 第35页 |
3.2.7.2 定殖试验 | 第35页 |
3.2.7.3 病理组织切片与HE染色 | 第35-36页 |
4 试验结果 | 第36-55页 |
4.1 RA-CH-2株O-抗原基因簇的解析 | 第36-43页 |
4.1.1 单糖合成酶基因 | 第37-38页 |
4.1.2 糖基转移酶基因 | 第38-39页 |
4.1.3 寡糖单位处理基因 | 第39-43页 |
4.2 基因缺失株RA-CH-2△G148_0871的构建 | 第43-45页 |
4.2.1 重叠片段的扩增及融合 | 第43页 |
4.2.2 自杀性重组质粒pYA4278-LSR的构建 | 第43-44页 |
4.2.3 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 第44-45页 |
4.3 基因缺失株目的基因下游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45-47页 |
4.3.1 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45-46页 |
4.3.2 总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46页 |
4.3.3 基因缺失株中G148_0871下游基因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46-47页 |
4.4 基因缺失株生长、生化特性的鉴定 | 第47-49页 |
4.4.1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7页 |
4.4.2 生化特性的鉴定 | 第47-48页 |
4.4.3 菌落形态的观察与结晶紫染色试验 | 第48-49页 |
4.4.4 自动聚集现象的观察 | 第49页 |
4.5 基因G148_0871对鸭疫里默氏菌脂多糖及荚膜合成的影响 | 第49-52页 |
4.5.1 试管凝集试验 | 第49页 |
4.5.2 脂多糖的粗提取、SDS-PAGE与银染 | 第49-50页 |
4.5.3 荚膜染色 | 第50-51页 |
4.5.4 透射电镜观察菌株荚膜 | 第51-52页 |
4.6 基因G148_0871对鸭疫里默氏菌耐受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4.6.1 干燥环境耐受性试验 | 第52页 |
4.6.2 血清杀菌试验 | 第52-53页 |
4.7 基因缺失株的毒力评估 | 第53-55页 |
4.7.1 雏鸭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 第53页 |
4.7.2 定殖试验 | 第53-54页 |
4.7.3 病理组织切片与HE染色 | 第54-55页 |
5 讨论 | 第55-59页 |
5.1 RA-CH-2株O-抗原基因簇的解析 | 第55-57页 |
5.2 基因G148_0871对鸭疫里默氏菌脂多糖及荚膜合成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 基因G148_0871对鸭疫里默氏菌耐受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 基因G148_0871对鸭疫里默氏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59页 |
6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