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猪细小病毒病概述 | 第12-13页 |
1.1 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1.2 病原学 | 第13页 |
2 猪细小病毒病疫苗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2.1 灭活疫苗 | 第14-15页 |
2.2 弱毒疫苗 | 第15页 |
2.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第15-16页 |
2.4 基因工程活病毒载体疫苗 | 第16页 |
2.5 核酸疫苗 | 第16-17页 |
3 病毒样颗粒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3.1 病毒样颗粒概述 | 第17页 |
3.2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表达系统 | 第17-19页 |
3.2.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17-18页 |
3.2.2 酵母表达系统 | 第18页 |
3.2.3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 第18-19页 |
3.2.4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 | 第19页 |
3.2.5 植物细胞表达系统 | 第19页 |
3.3 病毒样颗粒的应用 | 第19-21页 |
3.3.1 VLPs在病毒学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3.3.2 VLPs在新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页 |
3.3.3 VLPs作为载体的应用 | 第20页 |
3.3.4 VLPs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猪细小病毒VP2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和鉴定 | 第22-31页 |
1 材料 | 第22-23页 |
1.1 质粒、菌种、表达载体及抗体 | 第2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 方法 | 第23-26页 |
2.1 PPV主要免疫性基因VP2的人工修饰合成 | 第23页 |
2.2 pSMK-VP2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第23-25页 |
2.2.1 合成目的质粒pUC-VP2的抽提 | 第23-24页 |
2.2.2 载体及目的片段的酶切 | 第24页 |
2.2.3 连接反应 | 第24-25页 |
2.2.4 转化Trans5a克隆菌 | 第25页 |
2.2.5 重组质粒pSMK-VP2鉴定 | 第25页 |
2.2.6 重组质粒转化RIL(DE3)感受态细胞 | 第25页 |
2.3 VP2的表达以及纯化 | 第25-26页 |
2.4 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 | 第26页 |
3 结果 | 第26-30页 |
3.1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26-28页 |
3.2 重组VP2蛋白的可溶性分析及纯化 | 第28-29页 |
3.3 重组VP2蛋白的酶切结果 | 第29-30页 |
4 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表达猪细小病毒VP2重组蛋白表达条件优化 | 第31-39页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1页 |
2 方法 | 第31-33页 |
2.1 重组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31-32页 |
2.2 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2.2.1 不同宿主菌的诱导表达 | 第32页 |
2.2.2 不同温度的诱导表达 | 第32页 |
2.2.3 不同诱导前菌体生物量的诱导表达 | 第32页 |
2.2.4 不同浓度诱导剂的诱导表达 | 第32-33页 |
2.2.5 不同诱导时间的诱导表达 | 第33页 |
3 结果 | 第33-37页 |
3.1 重组菌的生长曲线分析 | 第33-34页 |
3.2 诱导表达条件优化结果 | 第34-37页 |
3.2.1 不同宿主菌的诱导表达 | 第34页 |
3.2.2 不同温度的诱导表达 | 第34-35页 |
3.2.3 不同诱导前菌体生物量的诱导表达 | 第35-36页 |
3.2.4 VP2基因诱导剂IPTG浓度的优化 | 第36-37页 |
3.2.5 VP2基因诱导表达时间的优化 | 第37页 |
4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PPV病毒样颗粒组装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 第39-44页 |
1 材料 | 第39-40页 |
1.1 主要生物学试剂 | 第39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2 方法 | 第40-41页 |
2.1 标签蛋白的切除以及VLPs的体外形成 | 第40页 |
2.2 VLP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40-41页 |
2.2.1 间接ELISA试验检测小鼠血清抗CPV抗体 | 第40-41页 |
3 结果 | 第41-43页 |
3.1 VLPs的体外组装 | 第41-42页 |
3.2 PPV VP2特异性抗体水平的检测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1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