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9-16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9-10页 |
一、国民党时期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9-10页 |
二、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 第10页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10-13页 |
一、初创阶段 | 第10-11页 |
二、中断阶段 | 第11-12页 |
三、恢复阶段 | 第12页 |
四、发展完善阶段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历史的经验总结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一、历史的经验总结 | 第14-15页 |
二、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29页 |
第一节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所应处理好的重要关系 | 第16-25页 |
一、劳方与资方的利益关系 | 第16-20页 |
二、劳动者权益保障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20-21页 |
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 | 第21-23页 |
四、有关劳动争议的不同处理程序的关系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所应符合的基本原则 | 第25-29页 |
一、合法原则 | 第26页 |
二、公正原则 | 第26页 |
三、高效原则 | 第26-27页 |
四、和谐原则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 第29-36页 |
第一节 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29-30页 |
一、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框架 | 第29页 |
二、美国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的特点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法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30-32页 |
一、法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框架 | 第30-31页 |
二、法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特点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德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32-33页 |
一、德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框架 | 第32页 |
二、德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特点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比较和借鉴 | 第33-36页 |
一、比较 | 第33-34页 |
二、借鉴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劳动争议协商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第36-37页 |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成功率低 | 第36页 |
二、工会应当作为协商第二人的职能角色错位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第37-38页 |
一、企业内的调解组织组建率低,调解成功率逐年下降 | 第37-38页 |
二、企业内的调解日益被劳动者所抛弃 | 第38页 |
第三节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第38-40页 |
一、"仲裁前置"程序依旧,仲裁功能弱化,效率低下 | 第38-39页 |
二、劳动仲裁行政化色彩浓厚,弊端百出 | 第39-40页 |
三、部分案件的—裁终局制——"法"理难容 | 第40页 |
第四节 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第40-41页 |
一、相对有限的诉讼资源与日益增长的诉讼案件矛盾突出 | 第40页 |
二、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1页 |
第五节 劳动仲裁与诉讼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41-43页 |
一、劳动立法上的疏漏导致仲裁和诉讼脱节 | 第41-42页 |
二、劳动仲裁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仲裁和诉讼脱节 | 第42页 |
三、仲裁机关与法院沟通不畅造成诉讼与仲裁脱节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劳动争议协商制度的重构 | 第43-44页 |
一、重新定位工会的角色 | 第43页 |
二、立法重构协商制度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重构 | 第44-47页 |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调解模式 | 第44-45页 |
二、政府调解制度的构建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完善 | 第47-50页 |
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落实三方机制 | 第47-48页 |
二、仲裁应充分体现当事人意志 | 第48页 |
三、实行真正的"一裁终局" | 第48-49页 |
四、赋予仲裁裁决强制执行力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我国人民法院设立专门劳动法庭之设想 | 第50-52页 |
一、设立专门劳动法庭是现实的客观需要 | 第50-51页 |
二、人民法院设立劳动法庭的具体设想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