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人造石油论文--从其他原料提取石油论文

高酸值麻疯树油预酯化及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说明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生物柴油产生的背景第13页
    1.2 生物柴油的发展意义第13-15页
    1.3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第15-18页
        1.3.1 直接混合法第15页
        1.3.2 微乳液法第15页
        1.3.3 热裂解法第15-16页
        1.3.4 酸催化法第16页
        1.3.5 碱催化法第16-17页
        1.3.6 超临界法第17-18页
    1.4 麻疯树油第18-22页
        1.4.1 麻疯树油简介第18-19页
        1.4.2 麻疯树油化学法制备生物柴油反应原理第19-20页
        1.4.3 麻疯树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研究第20-22页
    1.5 膨润土第22-23页
    1.6 赤泥第23-25页
        1.6.1 赤泥简介第23页
        1.6.2 赤泥的化学成分第23-24页
        1.6.3 赤泥的综合利用第24-25页
    1.7 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和目标第25-27页
第二章 杂多酸H_3PW_(12)O_(40)催化预酯化高酸值麻疯树油第27-33页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第27-28页
        2.1.1 实验主要原料与试剂第27页
        2.1.2 实验主要设备第27-28页
    2.2 实验方案和分析方法第28-29页
        2.2.1 酯化实验第28页
        2.2.2 产品的分离和预处理第28页
        2.2.3 分析方法与计算第28-29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9-32页
        2.3.1 反应温度对酯化效果的影响第29-30页
        2.3.2 反应时间对酯化效果的影响第30页
        2.3.3 醇油摩尔比对酯化效果的影响第30-31页
        2.3.4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效果的影响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KOH/铝柱撑膨润土催化麻疯树油酯交换反应第33-47页
    3.1 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第33-34页
        3.1.1 实验主要原料与试剂第33页
        3.1.2 实验主要设备第33-34页
    3.2 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第34-36页
        3.2.1 催化剂的制备第34-35页
        3.2.2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35-36页
    3.3 酯交换实验与分析方法第36-37页
        3.3.1 酯交换实验第36页
        3.3.2 酯交换反应中甘油实际产量m_实分析方法第36页
        3.3.3 生物柴油转化率分析方法第36-37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7-45页
        3.4.1 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7页
        3.4.2 考察KOH负载量和反应工艺条件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第37-41页
        3.4.3 对比试验第41-42页
        3.4.4 催化剂再生第42页
        3.4.5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第42-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KF/赤泥催化剂催化麻疯树油酯交换反应第47-59页
    4.1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47-48页
        4.1.1 实验主要原料与试剂第47页
        4.1.2 实验的主要设备第47-48页
    4.2 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第48页
        4.2.1 KF/赤泥催化剂制备第48页
        4.2.2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48页
    4.3 酯交换实验与分析方法第48-49页
        4.3.1 酯交换反应和甘油样品收集第48-49页
        4.3.2 酯交换反应中甘油实际产量m_实析方法第49页
        4.3.3 生物柴油转化率分析方法第49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9-57页
        4.4.1 赤泥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第49-50页
        4.4.2 KF/赤泥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第50-54页
        4.4.3 对比实验第54-55页
        4.4.4 催化剂的再生第55页
        4.4.5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第55-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5.1 结论第59-60页
    5.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藻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
下一篇:煤与生物质互补多联产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