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超细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的制备 | 第10-15页 |
1.2.1 传统物理化学方法 | 第11页 |
1.2.2 传统大塑性变形法 | 第11-14页 |
1.2.3 新兴大塑性变形法 | 第14-15页 |
1.3 大应变挤出切削法 | 第15-18页 |
1.3.1 挤出切削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挤出切削制备的超细晶/纳米晶金属材料机械力学性能 | 第17-1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20-27页 |
2.1 研究路线 | 第20-21页 |
2.2 挤削实验 | 第21-22页 |
2.2.1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2.3 实验刀具 | 第21页 |
2.2.4 实验参数 | 第21-22页 |
2.3 材料微观表征方法 | 第22-23页 |
2.3.1 金相观察 | 第22-23页 |
2.3.2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3页 |
2.3.3 超景深显微镜观察 | 第23页 |
2.4 材料机械性能测试 | 第23-26页 |
2.4.1 硬度测试 | 第23-24页 |
2.4.2 拉伸性能测试 | 第24-25页 |
2.4.3 微动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大应变挤出切削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 第27-66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大应变挤出切削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第27-33页 |
3.2.1 DEFORM 介绍 | 第27-29页 |
3.2.2 三维几何模型 | 第29页 |
3.2.3 网格划分及运动边界条件 | 第29-31页 |
3.2.4 工件材料属性及本构模型 | 第31-32页 |
3.2.5 摩擦模型 | 第32页 |
3.2.6 热传导 | 第32-33页 |
3.3 仿真实验内容 | 第33页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3-63页 |
3.4.1 切屑厚度压缩比对挤出切削工艺的影响 | 第33-41页 |
3.4.2 刀具前角对挤出切削工艺的影响 | 第41-49页 |
3.4.3 刀屑摩擦系数对挤出切削工艺的影响 | 第49-56页 |
3.4.4 切削速度对挤出切削工艺的影响 | 第56-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四章 大应变挤出切削实验及材料机械力学性能研究 | 第66-92页 |
4.1 大应变挤出切削实验及工艺分析 | 第66-70页 |
4.1.1 大应变挤出切削实验 | 第66-67页 |
4.1.2 材料组织演变过程及细化机理 | 第67-68页 |
4.1.3 大应变挤出切削工艺参数的选择及工艺存在的缺陷 | 第68-70页 |
4.2 铝合金超细晶金属材料硬度分析 | 第70-73页 |
4.2.1 切屑厚度压缩比对切屑硬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4.2.2 刀具前角对切屑硬度的影响 | 第71页 |
4.2.3 切屑上的硬度分布 | 第71-73页 |
4.3 铝合金超细晶金属材料拉伸试验分析 | 第73-76页 |
4.3.1 切屑厚度压缩比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2 刀具前角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 第74页 |
4.3.3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第74-76页 |
4.4 铝合金超细晶金属材料微动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 第76-90页 |
4.4.1 摩擦系数 | 第77-83页 |
4.4.2 磨损量 | 第83-86页 |
4.4.3 磨损机理分析 | 第86-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附件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