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烟草病虫害论文

烟草野火病菌与角斑病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1 前言第14-20页
    1.1 烟草概况第14页
    1.2 烟草野火病及角斑病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烟草野火病的发生状况第14页
        1.2.2 烟草野火病病原及发病特征第14-15页
        1.2.3 烟草角斑病的发生状况第15页
        1.2.4 烟草角斑病病原及发病特征第15页
        1.2.5 烟草野火病与角斑病侵染循环第15-16页
        1.2.6 烟草野火病与角斑病的防治第16页
    1.3 烟草野火病与角斑病的检测鉴定方法第16-17页
        1.3.1 发病症状观察法第16页
        1.3.2 组织分离法第16-17页
        1.3.3 PCR扩增技术第17页
    1.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第17-19页
        1.4.1 LAMP技术原理第17-18页
        1.4.2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优点第18页
        1.4.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应用第18-19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28页
    2.1 试验菌株第20页
    2.2 试验叶片第20页
    2.3 试验试剂第20-21页
    2.4 试验仪器第21页
    2.5 试验方法第21-28页
        2.5.1 试验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第21-22页
        2.5.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2页
            2.5.2.1 细菌基因组DNA(gDNA)提取第22页
            2.5.2.2 病菌DNA基因组的粗提取第22页
            2.5.2.3 感病叶片病菌DNA模板的粗制备第22页
        2.5.3 烟草野火病菌和烟草角斑病菌分离与鉴定第22-25页
            2.5.3.1 烟草野火病菌和烟草角斑病菌的分离第22-23页
            2.5.3.2 烟草野火病菌与烟草角斑病菌的鉴定第23-24页
            2.5.3.3 烟草野火病菌与烟草角斑病菌的纯化第24页
            2.5.3.4 烟草角斑病菌的接种验证第24-25页
            2.5.3.5 烟草野火病菌与烟草角斑病菌的保存第25页
        2.5.4 烟草野火病菌与烟草角斑病菌特异性区段的获取第25-26页
            2.5.4.1 烟草野火病菌特异性区段的获取及普通PCR引物设计第25页
            2.5.4.2 烟草野火病普通PCR引物特异性验证第25页
            2.5.4.3 利用特异性引物反向寻找烟草野火病菌的特异性区段第25-26页
            2.5.4.4 烟草角斑病菌特异性区段的获取第26页
        2.5.5 LAMP引物设计第26页
        2.5.6 LAMP初始反应体系的建立第26-27页
        2.5.7 LAMP引物适用性验证第27页
        2.5.8 LAMP反应体系反应物使用浓度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第27页
        2.5.9 LAMP反应体系染色染料的选择第27页
        2.5.10 LAMP反应体系灵敏性检测第27页
        2.5.11 LAMP反应体系可靠性的验证第27-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61页
    3.1 烟草角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8页
    3.2 烟草角斑病菌的纯化第28-29页
    3.3 烟草角斑病菌的接种验证第29页
    3.4 烟草野火病菌特异性区段的获取第29-36页
    3.5 烟草野火病菌普通PCR引物的设计第36-38页
    3.6 烟草野火病普通PCR引物的特异性验证第38-40页
    3.7 烟草野火病菌反向寻找特异性区段第40-41页
    3.8 烟草角斑病菌特异性区段的获取第41-43页
    3.9 烟草野火病菌和烟草角斑病菌LAMP引物设计第43-44页
    3.10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及LAMP引物适用性试验第44-45页
    3.11 LAMP反应体系反应物使用浓度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5-54页
        3.11.1 烟草野火病LAMP检测体系反应物使用浓度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5-50页
            3.11.1.1 BstDNAPolymerase使用量的优化第45-46页
            3.11.1.2 dNTP使用浓度的优化第46页
            3.11.1.3 Mg2+使用浓度的优化第46-47页
            3.11.1.4 甜菜碱使用浓度的优化第47-48页
            3.11.1.5 反应温度的优化第48页
            3.11.1.6 内外引物浓度配比优化第48-49页
            3.11.1.7 反应时间的优化第49-50页
        3.11.2 烟草角斑病LAMP检测体系反应物使用浓度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第50-54页
            3.11.2.1 BstDNAPolymerase使用量的优化第50页
            3.11.2.2 dNTP使用浓度的优化第50-51页
            3.11.2.3 Mg2+使用浓度的优化第51-52页
            3.11.2.4 甜菜碱使用浓度的优化第52页
            3.11.2.5 反应温度的优化第52-53页
            3.11.2.6 内外引物浓度配比优化第53-54页
            3.11.2.7 反应时间的优化第54页
    3.12 LAMP反应体系染色染料的选择第54-55页
    3.13 LAMP反应灵敏性检测第55-56页
    3.14 LAMP反应所需的病株材料使用方法的优化第56-57页
    3.15 LAMP检测体系可靠性检测第57-61页
4 讨论第61-63页
    4.1 LAMP检测体系染料选择第61页
    4.2 反应加样时避免污染第61-62页
    4.3 加样环境的选择第62页
    4.4 大田检测时加样第62-63页
5 结论第63-64页
6 参考文献第64-70页
7 附录第70-75页
8 致谢第75-76页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多样性及主要致病类型研究
下一篇:四种药用植物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