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1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概念 | 第12页 |
1.2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 | 第12-15页 |
1.3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提取方法、产生条件及其调控机理 | 第15-16页 |
1.4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作用机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花生疮痂病菌毒素提取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8-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1 材料 | 第18页 |
2.1.2 花生疮痂病菌的培养 | 第18-19页 |
2.1.3 花生疮痂病菌毒素鉴定 | 第19页 |
2.1.4 毒素含量测定 | 第19页 |
2.1.5 花生疮痂病菌毒素提取条件优化 | 第19-20页 |
2.1.6 花生疮痂病菌毒素生物活性测定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2.2.1 毒素的鉴定 | 第20-21页 |
2.2.2 花生疮痂病菌毒素的提取工艺 | 第21-24页 |
2.2.3 痂囊腔菌素生物活性测定 | 第24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花生疮痂病菌毒素在致病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活性研究 | 第26-3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3.1.2 粗毒素制备 | 第26页 |
3.1.3 粗毒素接种 | 第26页 |
3.1.4 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3.1.5 活性氧含量测定 | 第27页 |
3.1.6 细胞膜透性测定 | 第27页 |
3.1.7 活性氧组织化学定位 | 第2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3.2.1 毒素对花生防御酶活性影响 | 第27-29页 |
3.2.2 活性氧分析 | 第29页 |
3.2.3 MDA含量分析 | 第29-30页 |
3.2.4 毒素诱导的电解质泄露 | 第30页 |
3.2.5 活性氧组织定位染色 | 第30-31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花生疮痂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研究 | 第32-4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4.1.2 花生疮痂病菌产毒条件 | 第32-33页 |
4.1.3 毒素的测量 | 第33-34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4.2.1 培养基对花生疮痂病菌菌落生长及毒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2 光照对菌落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35-37页 |
4.2.3 pH对菌落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37页 |
4.2.4 温度对菌落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5 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38页 |
4.2.6 不同碳氮源对菌株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花生疮痂病菌不同菌株产毒能力和致病性研究 | 第41-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41-43页 |
5.1.2 不同菌株培养性状 | 第43页 |
5.1.3 不同菌株产毒量测定 | 第43-44页 |
5.1.4 不同菌株致病性测定 | 第4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5.2.1 不同菌株的培养性状 | 第44-46页 |
5.2.2 不同菌株生长速度 | 第46-48页 |
5.2.3 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 | 第48-49页 |
5.2.4 代表菌株的致病性 | 第49-50页 |
5.2.5 菌落生长、产毒量及致病性的关系 | 第50-51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