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长短期结合来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分析 | 第13页 |
1.4.2 找到了新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获取方法 | 第13页 |
1.4.3 综合审计数据与披露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关于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主要观点 | 第14-15页 |
2.1.1 政府债务促进经济增长 | 第14页 |
2.1.2 政府债务阻碍经济增长 | 第14-15页 |
2.1.3 政府举债对经济增长影响是不确定的 | 第15页 |
2.2 国外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15-16页 |
2.3 国内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16-17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17-19页 |
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及数量表现 | 第19-25页 |
3.1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 | 第19-20页 |
3.2 地方政府债务的衡量方法 | 第20-22页 |
3.3 地方政府债务的数量表现 | 第22-2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4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4.1 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4.1.1 地方政府债务的政府层级 | 第25-26页 |
4.1.2 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主体 | 第26-27页 |
4.1.3 地方政府债务的债权人 | 第27-29页 |
4.1.4 地方政府债务的资金投向 | 第29-30页 |
4.1.5 地方政府债务的偿债年度 | 第30-31页 |
4.2 各省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4.2.1 各省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4.2.2 各省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分析 | 第32-34页 |
4.2.3 各省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分析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36-45页 |
5.1 短期视角下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36-40页 |
5.1.1 基本的IS-LM模型 | 第36-38页 |
5.1.2 引入政府债务 | 第38-40页 |
5.2 长期视角下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40-44页 |
5.2.1 消费者最优化增长模型 | 第40-41页 |
5.2.2 引入政府部门 | 第41-42页 |
5.2.3 巴罗模型的拓展分析 | 第42-4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6 地方政府债务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第45-56页 |
6.1 实证模型构建 | 第45-46页 |
6.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第46-49页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6.3.1 基准线性回归 | 第49-51页 |
6.3.2 倒U型关系回归 | 第51-53页 |
6.3.3 门槛回归及门槛值确定 | 第53-5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6-5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7.1.1 西部地区省份的负债率普遍较高 | 第56页 |
7.1.2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线性关系不显著 | 第56页 |
7.1.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地区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 | 第56-57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7-58页 |
7.2.1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监督机制 | 第57页 |
7.2.2 严格实施限额管理控制债务规模 | 第57页 |
7.2.3 适当加强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 第57页 |
7.2.4 继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领域 | 第57-58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3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目录 | 第63-64页 |
附表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