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一、促进边境地区的开放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 第11-12页 |
二、边境旅游业将成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 第12-13页 |
三、探索构建云南省边境.岸旅游发展模式是云南边境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 第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9页 |
一、国外边境旅游研究 | 第14页 |
二、国内边境旅游研究 | 第14-18页 |
三、云南边境.岸旅游研究现状 | 第18页 |
四、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20-22页 |
一、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边境.岸旅游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22-2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2-25页 |
一、.岸与边境.岸 | 第22-23页 |
二、边境旅游与边境.岸旅游 | 第23-24页 |
三、跨境旅游合作区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第25-27页 |
一、区位理论 | 第25页 |
二、“边境效应”理论 | 第25-26页 |
三、点—轴理论 | 第26页 |
四、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边境.岸功能演变的基本关系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29-47页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岸概况 | 第29-35页 |
一、云南边境地区区域概况 | 第29-32页 |
二、云南边境.岸的分布 | 第32-35页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现状 | 第35-44页 |
一、云南边境.岸旅游资源 | 第36-37页 |
二、云南边境.岸旅游外汇收入及.岸入境旅游人次情况 | 第37-39页 |
三、云南边境.岸旅游服务业发展情况 | 第39-44页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4-47页 |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影响力较小 | 第44-45页 |
二、旅游基础设施较差,综合服务能力较弱 | 第45页 |
三、出入境程序较为繁琐,游客通关不便利 | 第45页 |
四、融资渠道单一,旅游投入不足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与构建 | 第47-71页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与构建的依据 | 第47-57页 |
一、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现状概述 | 第47-48页 |
二、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条件评价 | 第48-5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成功发展经验借鉴 | 第57-61页 |
一、辽宁丹东.岸旅游发展成功经验 | 第57-59页 |
二、欧洲著名边境旅游小镇发展成功经验 | 第59-61页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 第61-71页 |
一、云南边境一类.岸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 第61-66页 |
二、云南边境二类.岸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 第66-71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磨憨.岸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 第71-89页 |
第一节 磨憨.岸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71-77页 |
一、磨憨.岸概况 | 第71-72页 |
二、磨憨.岸旅游发展现状 | 第72-75页 |
三、磨憨.岸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5-77页 |
第二节 磨憨.岸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 第77-86页 |
一、磨憨.岸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 第77-80页 |
二、磨憨.岸旅游发展模式—“跨境旅游经济合作区”模式 | 第80-86页 |
第三节 磨憨.岸旅游优化发展的对策 | 第86-89页 |
一、加强政府主导,突出政策支撑 | 第86页 |
二、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 第86-87页 |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磨憨知名度 | 第87页 |
四、以商促旅,以旅带商,商旅联动发展 | 第87页 |
五、强化特色管理,打造精品跨境旅游区 | 第87-89页 |
第六章 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战略目标与对策建议 | 第89-97页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 第89-92页 |
一、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目标 | 第89-90页 |
二、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战略 | 第90-92页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岸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92-97页 |
一、统筹规划管理,创新管理体制 | 第92-93页 |
二、全面贯彻法规,实施政策扶持 | 第93-94页 |
三、应用科学技术,完善基础设施 | 第94-95页 |
四、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 第95页 |
五、推动区域合作,发挥整合效应 | 第95-9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97-100页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97-98页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