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1 动画片已经成为幼儿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第10页 |
1.1.2 社会各界对幼儿动画片教育价值的质疑 | 第10-11页 |
1.1.3 从教育角度研究动画片的欠缺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1 分析中美幼儿动画片的类型特点 | 第11页 |
1.2.2 比较中美幼儿动画片的教育价值 | 第11页 |
1.2.3 提出研究建议 | 第11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1-14页 |
1.3.1 选择依据 | 第12页 |
1.3.2 确定对象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作品分析法 | 第14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1 学前儿童心理 | 第16页 |
2.1.2 儿童哲学 | 第16-17页 |
2.1.3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2.1.4 传播理论 | 第18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2.1 动画片 | 第18-19页 |
2.2.2 幼儿动画片 | 第19页 |
2.2.3 教育价值 | 第19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2.3.1 动画片类型特点研究 | 第19-21页 |
2.3.2 动画片教育价值的研究 | 第21-23页 |
2.3.3 关于幼儿动画片教育价值的比较研究 | 第23-24页 |
2.4 动画分析 | 第24-25页 |
2.4.1 观赏性 | 第24页 |
2.4.2 叙事性 | 第24-25页 |
2.4.3 教育性 | 第25页 |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价值 | 第25-26页 |
第3章 比较研究 | 第26-56页 |
3.1 类型与特点 | 第26-29页 |
3.1.1 教育型幼儿动画片 | 第26-29页 |
3.1.2 娱乐型幼儿动画片 | 第29页 |
3.2 叙事与方法 | 第29-46页 |
3.2.1 叙事的核心——剧作 | 第30-39页 |
3.2.2 叙事的本体——造型 | 第39-46页 |
3.3 价值与追求 | 第46-56页 |
3.3.1 儿童本位与成人视角 | 第46-47页 |
3.3.2 成长取向与学习取向 | 第47-48页 |
3.3.3 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 | 第48-50页 |
3.3.4 “善恶的辩证法”与“善恶二元论” | 第50-53页 |
3.3.5 多元文化意识与中国民族性的迷失 | 第53-56页 |
第4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56-62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56-58页 |
4.1.1 类型特点上的差异 | 第56-57页 |
4.1.2 叙事方法上的差异 | 第57-58页 |
4.1.3 价值追求上的差异 | 第58页 |
4.2 研究建议 | 第58-62页 |
4.2.1 注重“审美” | 第58-59页 |
4.2.2 引领“善念” | 第59-61页 |
4.2.3 传播“真知” | 第61-62页 |
第5章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62-64页 |
5.1 创新之处 | 第6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