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政策和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3 研究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1.3.1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8页 |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2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理论基础与功能定位 | 第20-30页 |
2.1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和成本-效益分析法 | 第22-23页 |
2.2.3 地方政府竞争与负债偏好理论 | 第23页 |
2.2.4 代际公平理论 | 第23-24页 |
2.3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2.3.1 弥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缺口 | 第24-25页 |
2.3.2 满足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 第25页 |
2.3.3 降低地方公益性项目融资成本 | 第25-26页 |
2.3.4 激活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 第26页 |
2.3.5 分散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风险 | 第26-27页 |
2.4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功能定位 | 第27-30页 |
3 中国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第30-40页 |
3.1 中国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券的过渡阶段 | 第30-31页 |
3.2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进一步发展 | 第31-32页 |
3.3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发行情况 | 第32-40页 |
3.3.1 发行主体 | 第33-35页 |
3.3.2 发行规模 | 第35-36页 |
3.3.3 发行期限 | 第36页 |
3.3.4 发行利率 | 第36-37页 |
3.3.5 评级情况 | 第37-38页 |
3.3.6 项目资金来源和偿债来源 | 第38-40页 |
4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发行利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40-46页 |
4.1 方法与数据 | 第40-41页 |
4.2 数据描述 | 第41页 |
4.3 预期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41-42页 |
4.4 发行利率与地方政府经济状况的实证结果 | 第42-43页 |
4.5 结论 | 第43-46页 |
5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案例分析——以深圳市轨道交通专项债券为例 | 第46-54页 |
5.1 2017年深圳市轨道交通专项债券要素 | 第46-47页 |
5.2 2017年深圳市轨道交通专项债券整体结构 | 第47-48页 |
5.2.1 资金募集 | 第47页 |
5.2.2 资金投入 | 第47-48页 |
5.2.3 资金偿还 | 第48页 |
5.3 深圳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偿付保障分析 | 第48-54页 |
5.3.1 成本-收入分析 | 第48-50页 |
5.3.2 敏感性分析 | 第50-51页 |
5.3.3 项目契合度分析 | 第51-54页 |
6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比较研究 | 第54-60页 |
6.1 资金用途:一般债与专项债 | 第54-55页 |
6.2 品种创新:地方政府普通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 | 第55页 |
6.3 发债主体:城投债中的项目收益债券与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 | 第55-58页 |
6.3.1 审批程序 | 第56页 |
6.3.2 增信措施 | 第56-57页 |
6.3.3 项目选取 | 第57页 |
6.3.4 发行要素 | 第57-58页 |
6.4 国际经验:美国市政专项债券与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 | 第58-60页 |
6.4.1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比较 | 第58-59页 |
6.4.2 债券要素比较 | 第59-60页 |
7 中国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问题和建议 | 第60-68页 |
7.1 中国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存在的问题 | 第60-63页 |
7.1.1 信息披露,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 | 第60页 |
7.1.2 信用评级,无法体现区域和项目差异 | 第60-61页 |
7.1.3 债券流通,流动性相对较弱,投资者的流动性风险较大 | 第61页 |
7.1.4 法律监管,上层制度设计尚未完善 | 第61-62页 |
7.1.5 共管共治,欠缺与其他债券品种之间的统筹考虑 | 第62页 |
7.1.6 信用增进,地方政府偿债机制的漏洞 | 第62-63页 |
7.2 总体思路 | 第63-65页 |
7.2.1 坚持“开前门、堵后门、修围墙”的指导思想 | 第63页 |
7.2.2 完善监管体系,强化跨部门管控 | 第63-64页 |
7.2.3 中央事权进一步下移,依法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 第64页 |
7.2.4 通过地方债券的市场化,最终走向中国版的“市政项目收益债” | 第64-65页 |
7.3 改进建议 | 第65-68页 |
7.3.1 扩大投资者范围,增加个人投资者比重 | 第65页 |
7.3.2 扩大地方项目收益债项目的选取范围 | 第65-66页 |
7.3.3 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 第66页 |
7.3.4 探索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偿债保障措施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后记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