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国家公债、债券、外债论文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选题意义第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8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2 国内政策和研究综述第14-17页
        1.2.3 研究文献述评第17-18页
    1.3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18-20页
        1.3.1 本文可能的创新第18页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8-20页
2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理论基础与功能定位第20-30页
    2.1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内涵第20-21页
    2.2 理论基础第21-24页
        2.2.1 财政分权理论第21-22页
        2.2.2 公共选择理论和成本-效益分析法第22-23页
        2.2.3 地方政府竞争与负债偏好理论第23页
        2.2.4 代际公平理论第23-24页
    2.3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必要性第24-27页
        2.3.1 弥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缺口第24-25页
        2.3.2 满足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第25页
        2.3.3 降低地方公益性项目融资成本第25-26页
        2.3.4 激活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第26页
        2.3.5 分散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风险第26-27页
    2.4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功能定位第27-30页
3 中国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第30-40页
    3.1 中国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券的过渡阶段第30-31页
    3.2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进一步发展第31-32页
    3.3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发行情况第32-40页
        3.3.1 发行主体第33-35页
        3.3.2 发行规模第35-36页
        3.3.3 发行期限第36页
        3.3.4 发行利率第36-37页
        3.3.5 评级情况第37-38页
        3.3.6 项目资金来源和偿债来源第38-40页
4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发行利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40-46页
    4.1 方法与数据第40-41页
    4.2 数据描述第41页
    4.3 预期的影响效果分析第41-42页
    4.4 发行利率与地方政府经济状况的实证结果第42-43页
    4.5 结论第43-46页
5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案例分析——以深圳市轨道交通专项债券为例第46-54页
    5.1 2017年深圳市轨道交通专项债券要素第46-47页
    5.2 2017年深圳市轨道交通专项债券整体结构第47-48页
        5.2.1 资金募集第47页
        5.2.2 资金投入第47-48页
        5.2.3 资金偿还第48页
    5.3 深圳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偿付保障分析第48-54页
        5.3.1 成本-收入分析第48-50页
        5.3.2 敏感性分析第50-51页
        5.3.3 项目契合度分析第51-54页
6 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比较研究第54-60页
    6.1 资金用途:一般债与专项债第54-55页
    6.2 品种创新:地方政府普通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第55页
    6.3 发债主体:城投债中的项目收益债券与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第55-58页
        6.3.1 审批程序第56页
        6.3.2 增信措施第56-57页
        6.3.3 项目选取第57页
        6.3.4 发行要素第57-58页
    6.4 国际经验:美国市政专项债券与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第58-60页
        6.4.1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比较第58-59页
        6.4.2 债券要素比较第59-60页
7 中国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问题和建议第60-68页
    7.1 中国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存在的问题第60-63页
        7.1.1 信息披露,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第60页
        7.1.2 信用评级,无法体现区域和项目差异第60-61页
        7.1.3 债券流通,流动性相对较弱,投资者的流动性风险较大第61页
        7.1.4 法律监管,上层制度设计尚未完善第61-62页
        7.1.5 共管共治,欠缺与其他债券品种之间的统筹考虑第62页
        7.1.6 信用增进,地方政府偿债机制的漏洞第62-63页
    7.2 总体思路第63-65页
        7.2.1 坚持“开前门、堵后门、修围墙”的指导思想第63页
        7.2.2 完善监管体系,强化跨部门管控第63-64页
        7.2.3 中央事权进一步下移,依法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第64页
        7.2.4 通过地方债券的市场化,最终走向中国版的“市政项目收益债”第64-65页
    7.3 改进建议第65-68页
        7.3.1 扩大投资者范围,增加个人投资者比重第65页
        7.3.2 扩大地方项目收益债项目的选取范围第65-66页
        7.3.3 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第66页
        7.3.4 探索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偿债保障措施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后记第72-74页
附录第74-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国债规模与期限结构的管理研究--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视角
下一篇:富德生命人寿新契约流程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