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制冷工程论文--制冷机械和设备论文--制冷机论文

单级G-M型脉冲管制冷机实验研究与性能优化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表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4页
    1.1 课题背景第13-14页
    1.2 脉冲管制冷机的发展历史第14-17页
        1.2.1 基本型脉冲管第14页
        1.2.2 小孔型脉冲管第14-15页
        1.2.3 双向进气型脉冲管第15-16页
        1.2.4 其它调相型脉冲管制冷机第16-17页
    1.3 脉冲管制冷机的理论分析发展第17-28页
        1.3.1 表面泵热理论第17-18页
        1.3.2 Redebaugh 的相位分析理论第18-21页
        1.3.3 向量分析法第21页
        1.3.4 热力学分析法第21-22页
        1.3.5 热声理论第22页
        1.3.6 网络分析法第22-23页
        1.3.7 有关双向进气DC-Flow 的理论分析第23-26页
        1.3.8 数值模拟技术在脉冲管制冷机中的发展第26-28页
    1.4 脉冲管制冷机的发展现状第28-30页
        1.4.1 国外发展现状第28-29页
        1.4.2 国内发展现状第29-30页
    1.5 脉冲管制冷机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第30-32页
        1.5.1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1.5.2 脉冲管制冷机的发展方向第31-32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32-33页
    1.7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二章 单级G-M 型脉冲管制冷机制冷量计算第34-43页
    2.1 前言第34页
    2.2 雷德堡相位分析理论对于系统制冷量的估算第34-35页
    2.3 蓄冷器效率计算第35-37页
        2.3.1 蓄冷器效率的计算步骤第35-37页
    2.4 蓄冷器热损失计算第37-38页
    2.5 其它热损失计算第38-42页
        2.5.1 穿梭损失第38页
        2.5.2 导热损失第38-40页
        2.5.3 压降引起热损失第40-41页
        2.5.4 制冷机总热损失第41页
        2.5.5 净制冷量计算第41-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单级G-M 型脉冲管制冷机实验装置第43-53页
    3.1 前言第43页
    3.2 制冷系统第43-49页
        3.2.1 压缩机第44页
        3.2.2 旋转阀第44-45页
        3.2.3 脉冲管制冷机第45-49页
    3.3 测量系统第49-50页
        3.3.1 压力测量第49页
        3.3.2 温度测量第49页
        3.3.3 制冷量测量第49页
        3.3.4 真空度测量第49-50页
        3.3.5 数据采集仪第50页
    3.4 真空绝热系统第50-51页
        3.4.1 真空系统第50-51页
        3.4.2 绝热系统第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单级G-M 型脉冲管制冷机性能实验与分析第53-71页
    4.1 前言第53页
    4.2 初始蓄冷材料的选取第53-54页
    4.3 工作频率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第54-56页
    4.4 小孔阀开度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第56-57页
    4.5 充气压力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第57-59页
    4.6 脉冲管与蓄冷器壁面温度分布第59页
    4.7 输入功率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第59-61页
    4.8 制冷量的测量第61-62页
    4.9 结构上的改进与优化第62-68页
        4.9.1 热端加装水冷却器第62-64页
        4.9.2 蓄冷填料的优化布置第64-67页
        4.9.3 惯性管的改良第67-68页
    4.10 双向进气开度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第68-70页
    4.11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总结以及展望第71-73页
    5.1 全文总结第71-72页
    5.2 下一步的工作以及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8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虚拟物定性问题研究综述
下一篇:论环保法的多样化实施方式--以上海青西地区水源保护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