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渤海湾盆地乐亭凹陷中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前言第9-15页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1-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技术路线第12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12-13页
    1.5 主要成果认识第13-15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5-19页
    2.1 工区位置第15页
    2.2 地层发育特征第15-17页
    2.3 区域构造特征第17-19页
3 构造沉积演化第19-33页
    3.1 构造层划分第19-20页
        3.1.1 基底构造层第19页
        3.1.2 盖层构造层第19-20页
    3.2 构造格架第20-24页
        3.2.1 平面结构特征第20-22页
        3.2.2 剖面结构特征第22-24页
        3.2.3 断裂特征第24页
    3.3 构造沉积演化史第24-27页
        3.3.1 中生代伸展断陷盆地期第24-26页
        3.3.2 古近纪伸展裂陷阶段第26页
        3.3.3 新近纪坳陷形成阶段第26-27页
    3.4 沉积特征第27-33页
        3.4.1 沉积相模式建立第27-29页
        3.4.2 砂岩百分含量第29-30页
        3.4.3 沉积相平面特征第30-33页
4 烃源岩特征第33-47页
    4.1 烃源岩类型与分布第33-34页
    4.2 烃源岩对比第34-37页
    4.3 有机质丰度第37-40页
        4.3.1 古近系有机质丰度第38页
        4.3.2 中生界有机质丰度第38-40页
    4.4 干酪根类型第40-41页
        4.4.1 古近系干酪根类型第40页
        4.4.2 中生界干酪根类型第40-41页
    4.5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第41-43页
    4.6 有效烃源岩分布第43-46页
        4.6.1 中生界第44-46页
        4.6.2 古近系第46页
    4.7 烃源岩生烃评价第46-47页
        4.7.1 残余有机碳法第46页
        4.7.2 氯仿沥青“A”法第46页
        4.7.3 主要参数选择及生烃量计算第46-47页
5 储集层特征第47-57页
    5.1 储集层类型与分布第47页
    5.2 岩石学特征第47-49页
    5.3 孔隙结构特征第49-51页
        5.3.1 储集空间类型第49-50页
        5.3.2 孔喉结构特征第50-51页
    5.4 储集性能第51-52页
    5.5 成岩作用与成岩阶段划分第52-55页
        5.5.1 成岩作用第52-54页
        5.5.2 成岩阶段划分第54-55页
    5.6 储层综合评价第55-57页
6 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第57-72页
    6.1 生储盖组合第57-58页
        6.1.1 下生上储它盖型组合第57页
        6.1.2 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第57页
        6.1.3 断层型组合第57-58页
    6.2 输导体系第58-59页
        6.2.1 断裂输导体系第58页
        6.2.2 骨架砂体输导体系第58-59页
        6.2.3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第59页
    6.3 成藏期次第59-60页
    6.4 主控因素第60-62页
        6.4.1 乐亭凹陷周边已发现油藏类型第60-61页
        6.4.2 乐亭凹陷油藏控制因素第61-62页
    6.5 成藏模式第62-63页
        6.5.1 区带成藏组合第62-63页
        6.5.2 纵向成藏组合第63页
    6.6 有利区预测第63-72页
        6.6.1 区带评价第63-64页
        6.6.2 目标优选第64-72页
结论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附录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研究--以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为例
下一篇:甘肃合水地区庄36井区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