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大庆长垣地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3-17页 |
1.3.1 资料基础 | 第13-14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7页 |
1.5 主要认识和总结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5页 |
2.1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19-20页 |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20-21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1-23页 |
2.4 石油地质特征 | 第23-25页 |
第3章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 第25-47页 |
3.1 曲流河沉积体系与沉积相 | 第26-33页 |
3.1.1 曲流河沉积体系 | 第26-27页 |
3.1.2 曲流河相 | 第27-33页 |
3.2 网状河沉积体系和沉积相 | 第33-38页 |
3.2.1 网状河沉积体系 | 第33-37页 |
3.2.2 网状河相 | 第37-38页 |
3.3 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沉积相 | 第38-47页 |
3.3.1 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38-41页 |
3.3.2 浅水三角洲相 | 第41-47页 |
第4章 河流相层序地层研究方法 | 第47-59页 |
4.1 河流相层序地层主控因素 | 第47-49页 |
4.2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特征 | 第49-54页 |
4.2.1 河流的自旋回和异旋回 | 第50页 |
4.2.2 河道类型及其基准面旋回意义 | 第50-53页 |
4.2.3 决口扇沉积特征及其基准面旋回意义 | 第53页 |
4.2.4 泛滥平原沉积特征与基准面旋回意义 | 第53-54页 |
4.3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标志 | 第54-59页 |
4.3.1 基准面下降到上升转换面 | 第54-57页 |
4.3.2 基准面上升到下降转换面 | 第57-59页 |
第5章 扶余油层层序划分与层序地层格架 | 第59-72页 |
5.1 基准面旋回界面的确定 | 第59-62页 |
5.1.1 旋回界面 | 第59-62页 |
5.1.2 湖/洪泛面 | 第62页 |
5.2 扶余油层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62-64页 |
5.3 扶余油层旋回对比 | 第64-72页 |
5.3.1 标志层的选择 | 第64-65页 |
5.3.2 扶余油层旋回对比 | 第65-68页 |
5.3.3 区域井-震对比大剖面 | 第68-72页 |
第6章 基准面旋回内河流亚(微)相对比方法讨论 | 第72-77页 |
6.1 河流相对比方法讨论 | 第72-75页 |
6.1.1 曲流河点砂坝的形成及侧向侵蚀作用 | 第72页 |
6.1.2 河道与决口扇、泛滥平原的等时对比关系分析 | 第72-75页 |
6.2 河道砂体对比技术 | 第75-77页 |
第7章 扶余油层沉积体系展布与演化特征 | 第77-84页 |
7.1 F2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布 | 第77-78页 |
7.1.1 F2.2 旋回 | 第77页 |
7.1.2 F2.1 旋回 | 第77-78页 |
7.2 F1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布 | 第78页 |
7.2.1 F1.3 旋回 | 第78页 |
7.2.2 F1.2 旋回 | 第78页 |
7.2.3 F1.1 旋回 | 第78页 |
7.3 扶余油层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及演化特征 | 第78-84页 |
第8章 结论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