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层空间网格理论与算法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0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7-37页 |
1.3.1 空间网格剖分 | 第17-31页 |
1.3.2 空间网格拓扑与实体表达 | 第31-36页 |
1.3.3 空间网格应用系统 | 第36-37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圈层空间网格的新概念 | 第40-61页 |
2.1 基础概念 | 第40-44页 |
2.1.1 地理空间 | 第40-41页 |
2.1.2 地理空间网格 | 第41-44页 |
2.2 圈层空间网格(S~3G)的新概念 | 第44-47页 |
2.2.1 圈层空间 | 第44-46页 |
2.2.2 圈层空间网格 | 第46-47页 |
2.3 S~3G的构建思路 | 第47-53页 |
2.3.1 S~3G的基本思路 | 第47-48页 |
2.3.2 S~3G与SDOG的比较 | 第48-49页 |
2.3.3 S~3G与地球系统圈层结构的关系 | 第49-50页 |
2.3.4 S~3G的理论特征 | 第50-53页 |
2.4 S~3G的主要推论 | 第53-60页 |
2.4.1 S~3G丰富了地球立体空间网格模型 | 第53-56页 |
2.4.2 S~3G剖分兼具统一性和灵活性 | 第56-58页 |
2.4.3 S~3G编码具有严密性和扩展性 | 第58-59页 |
2.4.4 S~3G实体表达保持拓扑结构连续性 | 第59页 |
2.4.5 S~3G空间拓扑关系描述保持唯一性 | 第59页 |
2.4.6 S~3G数据组织存储保证检索高效性 | 第59-6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圈层空间网格e-Octree剖分模型 | 第61-85页 |
3.1 e-Octree剖分架构 | 第61-64页 |
3.1.1 基本概念 | 第61-62页 |
3.1.2 设计思路 | 第62页 |
3.1.3 剖分机制 | 第62-64页 |
3.2 圈层面等面积剖分 | 第64-71页 |
3.2.1 剖分曲线概念与构造方法 | 第65-67页 |
3.2.2 圈层面等面积剖分性质证明 | 第67-69页 |
3.2.3 剖分曲面 | 第69-70页 |
3.2.4 剖分体元 | 第70-71页 |
3.3 圈层体e-Octree剖分 | 第71-80页 |
3.3.1 基准圈层体划分 | 第71页 |
3.3.2 规则剖分(ROS)机制 | 第71-75页 |
3.3.3 退化剖分(DOS)机制 | 第75-77页 |
3.3.4 适应性剖分(AOS)机制 | 第77-8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80-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圈层空间网格e-Octree编码模型 | 第85-102页 |
4.1 e-Octree编码设计思路 | 第85-88页 |
4.1.1 圈格编码 | 第85-87页 |
4.1.2 圈径编码 | 第87页 |
4.1.3 圈体编码 | 第87-88页 |
4.2 ROS圈体编码算法 | 第88-91页 |
4.2.1 ROS编码结构 | 第88-89页 |
4.2.2 ROS编码与地理坐标换算 | 第89-91页 |
4.3 DOS圈体编码算法 | 第91-95页 |
4.3.1 DOS编码结构 | 第91-92页 |
4.3.2 DOS编码与地理坐标换算 | 第92-95页 |
4.4 AOS圈体编码算法 | 第95-100页 |
4.4.1 AOS编码结构 | 第95-97页 |
4.4.2 AOS编码与地理坐标换算 | 第97-100页 |
4.5 通用编码结构与Morton码换算 | 第100-101页 |
4.5.1 圈体编码通用结构 | 第100页 |
4.5.2 圈体编码与Morton码换算 | 第100-10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圈层空间网格体目标表达与拓扑关系模型 | 第102-117页 |
5.1 圈层空间网格的数字拓扑概念 | 第102-106页 |
5.1.1 数字拓扑基本概念 | 第102-104页 |
5.1.2 圈层空间网格的基本拓扑 | 第104-106页 |
5.2 体目标网格表达COG模型 | 第106-111页 |
5.2.1 多分辨率网格拓扑连续性分析模型 | 第106-107页 |
5.2.2 COG的环与变换 | 第107-110页 |
5.2.3 COG生成算法 | 第110-111页 |
5.3 体目标拓扑关系PNM描述模型 | 第111-116页 |
5.3.1 点邻域结构 | 第111-113页 |
5.3.2 点邻域拓扑关系编码 | 第113-114页 |
5.3.3 PNM与9IM比较分析 | 第114-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圈层空间网格Hilbert曲线存储模型 | 第117-152页 |
6.1 三元组空间数据集成机制 | 第117-123页 |
6.1.1 三元组多源数据集成结构 | 第117-118页 |
6.1.2 多源数据网格化转换方法 | 第118-121页 |
6.1.3 网格数据SFC存储机制 | 第121-123页 |
6.2 网格空间SFC聚簇数分析模型 | 第123-137页 |
6.2.1 SFC连续性与聚簇数 | 第123-126页 |
6.2.2 聚簇数分析模型 | 第126-127页 |
6.2.3 连续SFC直线性查询分析 | 第127-133页 |
6.2.4 连续SFC矩形查询分析 | 第133-135页 |
6.2.5 非连续SFC分析 | 第135-137页 |
6.3 规则网格Hilbert曲线模型 | 第137-145页 |
6.3.1 Hilbert曲线构造过程分析 | 第139-140页 |
6.3.2 Hilbert曲线Gray码排序原理 | 第140-143页 |
6.3.3 规则网格Hilbert索引算法 | 第143-145页 |
6.4 多分辨率网格C-Hilbert曲线模型 | 第145-151页 |
6.4.1 C-Hilbert排序算法 | 第146-147页 |
6.4.2 C-Hilbert索引算法 | 第147-149页 |
6.4.3 实验分析 | 第149-15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七章 圈层空间网格原型系统 | 第152-166页 |
7.1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152-154页 |
7.1.1 系统结构设计 | 第152-153页 |
7.1.2 主要模块实现 | 第153-154页 |
7.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54-165页 |
7.2.1 全球地形环境 | 第154-159页 |
7.2.2 体特征地貌 | 第159-161页 |
7.2.3 空间轨道目标运动 | 第161-165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6-169页 |
8.1 工作总结 | 第166-168页 |
8.2 下一步工作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4页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