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引言 | 第12-18页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0.2.1 美国粮食安全政策 | 第14页 |
0.2.2 日本粮食安全政策 | 第14页 |
0.2.3 印度粮食安全政策 | 第14-15页 |
0.2.4 拉丁美洲粮食安全 | 第15页 |
0.2.5 欧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 | 第15页 |
0.3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0.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0.4.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 粮食安全概述 | 第18-38页 |
1.1 粮食安全的定义 | 第18页 |
1.1.1 粮食安全的内涵 | 第18页 |
1.2 目前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 | 第18-19页 |
1.2.1 世界粮食生产波动性大 | 第18-19页 |
1.2.2 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 第19页 |
1.3 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 第19-24页 |
1.3.1 传统因素 | 第19-23页 |
1.3.2 非传统因素 | 第23-24页 |
1.4 国内外对粮食安全的评估方法 | 第24-25页 |
1.4.1 FAO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评估方法 | 第24-25页 |
1.4.2 世界粮食安全委会对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 | 第25页 |
1.4.3 我国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 | 第25页 |
1.5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 | 第25-28页 |
1.6 中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 第28-32页 |
1.6.1 保护耕地资源,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 | 第28-29页 |
1.6.2 节约用水,缓解淡水资源供需矛盾 | 第29-31页 |
1.6.3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耕地、淡水的人均占有量 | 第31页 |
1.6.4 积极探索非粮型生物燃料 | 第31-32页 |
1.6.5 提升科技实力,加强国际合作 | 第32页 |
1.7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 | 第32-34页 |
1.8 中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 | 第34-38页 |
1.8.1 保护耕地资源 | 第34页 |
1.8.2 节约用水,缓解淡水资源供需矛盾 | 第34-35页 |
1.8.3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耕地、淡水的人均占有量 | 第35-36页 |
1.8.4 积极探索非粮型生物燃料 | 第36页 |
1.8.5 提升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 | 第36-38页 |
2 德州市粮食生产现状 | 第38-45页 |
2.1 德州市粮食生产的资源及概况 | 第38页 |
2.2 德州市粮食生产现状 | 第38-42页 |
2.2.1 德州市粮食总产量 | 第38-39页 |
2.2.2 德州市粮食播种面积 | 第39-40页 |
2.2.3 德州市人均粮食产量 | 第40-41页 |
2.2.4 德州市农村居民消费情况 | 第41-42页 |
2.3 当前德州市粮食产需情况分析 | 第42-43页 |
2.4 未来粮食供需平衡发展趋势分析 | 第43-45页 |
2.4.1 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 | 第43-44页 |
2.4.2 农业科技水平还有待进步 | 第44-45页 |
3 德州市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 第45-51页 |
3.1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 第45-46页 |
3.2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 第46-48页 |
3.2.1 农村居民观念的改变 | 第46页 |
3.2.2 农村劳动力不足 | 第46-47页 |
3.2.3 农村生产力及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 第47页 |
3.2.4 农业生产资料涨价 | 第47页 |
3.2.5 粮食直补效应小 | 第47-48页 |
3.2.6 种粮风险大,收益率低 | 第48页 |
3.3 粮食种植科技水平低、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 第48-51页 |
3.3.1 科技与生产和市场脱节,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相对滞后 | 第48-49页 |
3.3.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知识老化 | 第49页 |
3.3.3 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严重不足 | 第49页 |
3.3.4 劳动力素质较低以及严重缺乏 | 第49-50页 |
3.3.5 试验、示范基地缺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 第50页 |
3.3.6 信息技术不发达 | 第50-51页 |
4 国内外确保粮食安全的经验 | 第51-55页 |
4.1 陕西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4.1.1 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 第51页 |
4.1.2 提高种粮效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 第51页 |
4.1.3 完善各级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 | 第51页 |
4.1.4 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完善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及应急机制 | 第51-52页 |
4.1.5 加强市场监管,促进粮食流通 | 第52页 |
4.2 印度粮食安全政策 | 第52页 |
4.2.1 价格支持政策 | 第52页 |
4.2.2 农业补贴政策 | 第52页 |
4.2.3 粮食分配政策 | 第52页 |
4.3 美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与措施 | 第52-53页 |
4.3.1 价格支持政策 | 第53页 |
4.3.2 土地休耕政策 | 第53页 |
4.3.3 农业保险计划 | 第53页 |
4.4 日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 | 第53-55页 |
4.4.1 补贴政策 | 第53页 |
4.4.2 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 第53-54页 |
4.4.3 推行灵活的粮食流通体制 | 第54-55页 |
5 保障德州市粮食安全的对策措施 | 第55-57页 |
5.1 稳定粮食耕种面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 第55页 |
5.2 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 | 第55-56页 |
5.3 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 第56-57页 |
5.3.1 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 第56页 |
5.3.2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 第56页 |
5.3.3 注重农户储备建设 | 第56-57页 |
5.4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体系 | 第57页 |
5.5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 第57页 |
6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