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

美国337调查制度的深度剖析以及我国的应对战略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10页
1 解读美国 337 调查制度第10-25页
    1.1 历史上的“337”-337 条款的修改历程第10-13页
        1.1.1 1974 年第一次修改—贸易改革法第10-11页
        1.1.2 1979 年第二次修改—贸易协定法第11页
        1.1.3 1988 年第三次修改—综合贸易和竞争法第11-12页
        1.1.4 1994 年第四次修改—乌拉圭回合协议法案第12页
        1.1.5 2008 年 USITC 的程序新规定第12-13页
    1.2 今天的“337”-337 调查的内容与特点第13-19页
        1.2.1 337 调查的地位第13-14页
        1.2.2 337 调查制度的适用条件第14页
        1.2.3 337 调查制度的程序方面第14-17页
        1.2.4 可能实施的几种救济措施第17-19页
    1.3 337 调查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第19页
        1.3.1 USITC 的权力不断扩大第19页
        1.3.2 规制范围日渐明确第19页
        1.3.3 提起调查的门槛有所降低第19页
        1.3.4 救济措施多样化第19页
    1.4 337 调查的优势—兼论与其他救济措施的区别第19-23页
        1.4.1 337 调查的比较优势第19-20页
        1.4.2 与其他贸易救济措施的区别第20-23页
    1.5 337 条款的不合理性分析第23-25页
        1.5.1 337 调查违反 WTO 的国民待遇原则第23页
        1.5.2 337 调查的时间期限不合理第23页
        1.5.3 337 调查的产业认定范围不合理第23-24页
        1.5.4 337 条款规定无需证明造成损害使得滥诉行为成为可能第24页
        1.5.5 USITC 的职能违反 TRIPS 的相关规定第24页
        1.5.6 337 调查中缺少对被申诉方的救济和赔偿第24页
        1.5.7 337 调查中的反诉制度不合理第24-25页
2 应对 337 调查的宏观战略第25-28页
    2.1 应对 337 调查的政府机构及职责第25-27页
        2.1.1 现有的政府政策支持与服务第25-26页
        2.1.2 政府应对 337 调查的对策和建议第26-27页
    2.2 利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挑战 337 条款第27页
        2.2.1 在 GATT1994 框架下对于“337 条款”历次挑战第27页
        2.2.2 利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挑战 337 条款的政策支持第27页
    2.3 构建我国的 337 调查制度第27-28页
        2.3.1 中国式337调查的制度构建的背景第27-28页
        2.3.2 利用中国海关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有益经验构建337调查制度第28页
3 应对 3 3 7 调查的微观策略第28-36页
    3.1 企业应对337调查的战略思考第28-33页
        3.1.1 事前防范第28-30页
        3.1.2 调查中的策略第30-33页
        3.1.3 事后补救第33页
    3.2 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容小视第33-35页
        3.2.1 行业协会应组织企业联合应诉第33-34页
        3.2.2 建立337调查应诉费用分摊机制第34-35页
    3.3 我国应对337调查的人才策略第35-36页
        3.3.1 精通法律第35页
        3.3.2 懂技术第35页
        3.3.3 懂贸易第35页
        3.3.4 懂管理第35页
        3.3.5 精通英语第35-36页
结论第36-37页
后记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1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以及主要科研成果第41-42页
详细摘要第42-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子支付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行政法保护制度
下一篇:权力关系网络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改革--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