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况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7-26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6-28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8-29页 |
第2章 Petri网引论及定时谓词变迁系统 | 第29-53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原型Petri网 | 第30-32页 |
2.2.1 有向网 | 第30页 |
2.2.2 网系统 | 第30-32页 |
2.3 库所/变迁系统(P/T-S) | 第32-33页 |
2.3.1 P/T-S | 第32-33页 |
2.3.2 加权Petri网 | 第33页 |
2.4 基本网系统与条件事件系统 | 第33-36页 |
2.4.1 基本网系统 | 第33-34页 |
2.4.2 条件事件系统 | 第34-36页 |
2.5 Petri网在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中的应用 | 第36-39页 |
2.5.1 Petri网的可达性 | 第36-37页 |
2.5.2 半双工停止等待协议 | 第37页 |
2.5.3 用Petri网模型验证半双工停止等待协议 | 第37-39页 |
2.6 高级网系统 | 第39-49页 |
2.6.1 Pr/T-S | 第40-45页 |
2.6.2 有色网系统 | 第45-47页 |
2.6.3 Pr/T-S与有色网系统的比较 | 第47-49页 |
2.7 定时谓词变迁系统 | 第49-51页 |
2.7.1 将时间引入Petri网 | 第49-50页 |
2.7.2 将时间引入Petri网的方法 | 第50-51页 |
2.7.3 定时谓词变迁系统的定义 | 第5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客运专线车站定时谓词变迁系统通用模型及仿真 | 第53-70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客运专线车站站场结构 | 第54-55页 |
3.2.1 对客运专线车站站场的描述 | 第54-55页 |
3.2.2 进路和股道 | 第55页 |
3.3 车站TPr/T-S通用模型 | 第55-65页 |
3.3.1 客运专线车站主要技术作业描述 | 第55页 |
3.3.2 客运专线车站TPr/T-S通用模型∑_1 | 第55-57页 |
3.3.3 对∑_1的解析 | 第57-59页 |
3.3.4 ∑_1中各变迁的定义 | 第59-65页 |
3.4 客运专线车站作业通用仿真系统设计 | 第65-67页 |
3.4.1 软件结构 | 第66页 |
3.4.2 仿真流程图 | 第66-67页 |
3.5 仿真案例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铁路区间定时谓词变迁系统通用模型及仿真 | 第70-113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铁路区间闭塞制式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 第71-74页 |
4.2.1 主要的闭塞制式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 第71-72页 |
4.2.2 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 | 第72-74页 |
4.3 四显示信号体制铁路区间模型 | 第74-77页 |
4.3.1 四显示信号体制铁路区间描述 | 第74-75页 |
4.3.2 本章所采用的区间运行规则 | 第75-77页 |
4.4 四显示信号体制铁路区间定时谓词变迁系统通用模型 | 第77-101页 |
4.4.1 采用规则1时列车在区间的运行简况 | 第77-81页 |
4.4.2 区间TPr/T-S通用模型 | 第81-85页 |
4.4.3 对∑_2的解析 | 第85-93页 |
4.4.4 ∑_2各变迁的定义 | 第93-101页 |
4.5 客运专线区间作业通用仿真系统设计 | 第101-103页 |
4.5.1 软件结构 | 第101-102页 |
4.5.2 仿真流程图 | 第102-103页 |
4.6 仿真案例 | 第103-105页 |
4.7 对∑_2模型中列车追踪间隔的讨论 | 第105-111页 |
4.7.1 各追踪列车以相同速度v追踪运行的情况 | 第105-109页 |
4.7.2 不同速度列车追踪运行的情况 | 第109-11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基于GIS的铁路车站通用电子地图平台 | 第113-131页 |
5.1 引言 | 第113-114页 |
5.2 系统分析 | 第114-115页 |
5.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115-116页 |
5.4 开发和运行平台 | 第116页 |
5.5 详细设计 | 第116-124页 |
5.5.1 电子地图绘制平台结构设计 | 第116-118页 |
5.5.2 图层设计 | 第118-119页 |
5.5.3 电子地图绘制平台的功能分层 | 第119-120页 |
5.5.4 数据库设计 | 第120页 |
5.5.5 车站进路管理 | 第120-122页 |
5.5.6 车站电子地图设计 | 第122页 |
5.5.7 程序设计 | 第122-124页 |
5.6 由车站地图集成客运专线电子地图 | 第124-127页 |
5.6.1 车站地图翻转 | 第124页 |
5.6.2 车站地图变换 | 第124-126页 |
5.6.3 区间生成及连接车站 | 第126-127页 |
5.7 路网地图设计 | 第127-128页 |
5.8 全国路网电子地图下的鹰眼图设计 | 第128-129页 |
5.9 电子地图绘制平台的运用 | 第129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结束语 | 第131-133页 |
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 | 第131页 |
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132页 |
3 展望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2页 |
附录1 车站仿真相关数据 | 第142-152页 |
附录2 区间仿真相关数据 | 第152-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81页 |
1 发表论文 | 第181页 |
2 参与的主要科研课题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