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紫色酸性磷酸酶Ia亚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

目录第7-9页
致谢第9-11页
缩略语表第11-12页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6页
    1.1 植物在缺磷条件下体内代谢系统的改变第16-17页
    1.2 植物在缺磷条件下根构型的改变第17-18页
    1.3 植物磷信号途径第18-22页
        1.3.1 以转录因子AtPHR1为中心调控途径第18-20页
        1.3.2 miRNA在磷信号途径中的作用第20页
        1.3.3 PHO2在磷信号途径中的作用第20-21页
        1.3.4 SPX在磷信号途径中的作用第21-22页
    1.4 紫色酸性磷酸酶的合成与分泌第22-34页
        1.4.1 紫色酸性磷酸酶的结构第22-23页
        1.4.2 植物紫色酸性磷酸酶家族分析第23-26页
        1.4.3 植物紫色酸性磷酸酶的基因功能第26-32页
        1.4.4 植物紫色酸性磷酸酶的基因调控第32-34页
    1.5 磷高效作物的改造第34-35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6-49页
    2.1 试验材料第36页
        2.1.1 水稻材料第36页
        2.1.2 试验载体和菌株第36页
    2.2 实验方法第36-49页
        2.2.1 水稻的培养条件第36-37页
        2.2.2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和大豆转基因体系第37-40页
        2.2.3 进化树构建第40-41页
        2.2.4 半定量和定量PCR技术第41页
        2.2.5 水稻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的测定第41-42页
        2.2.6 根表面酸性磷酸酶活性染色(BCIP染色法)第42页
        2.2.7 蛋白提取和总蛋白含量测定第42-43页
        2.2.8 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第43-44页
        2.2.9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胶上酸性磷酸酶的染色第44-45页
        2.2.10 蛋白质谱检测技术第45页
        2.2.11 原核表达第45-49页
第三章 水稻紫色酸性磷酸酶Ia亚家族的表达调控第49-57页
    3.1 水稻紫色酸性磷酸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9-52页
        3.1.1 水稻紫色酸性磷酸酶的蛋白质性质分析第49-50页
        3.1.2 PAPIa基因的结构分析第50-52页
        3.1.3 PAPIa亚家族进化树构建第52页
    3.2 PAPIa家族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第52-55页
        3.2.1 OsPAP10a和OsPAP10c特异性受缺磷强烈地诱导第52-54页
        3.2.2 OsPAP10a和OsPAP10c在转录水平上都受到OsPHR2、OsPHO2和OsSPX1的调控第54-55页
    3.3 OsPAP10c在蛋白水平上受缺磷强烈的诱导第55-57页
第四章 水稻紫色酸性磷酸酶OsPAP10a和OsPAP10c的功能研究第57-69页
    4.1 OsPAP10a是一种分泌性酸性磷酸酶第57-62页
        4.1.1 OsPAP10a的超表达转基因水稻的培育与鉴定第57-59页
        4.1.2 OsPAP10a是分泌到根表面的酸性磷酸酶第59-60页
        4.1.3 OsPAP10a能够利用营养液中的有机磷ATP并促进水稻提早抽穗第60-61页
        4.1.4 OsPAP10a促进水稻提早抽穗第61-62页
    4.2 OsPAP10c也是具有分泌性的酸性磷酸酶并强于OsPAP10a第62-65页
        4.2.1 OsPAP10c的超表达转基因水稻的培育与鉴定第62-63页
        4.2.2 OsPAP10c的根表面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第63-65页
    4.3 OsPAP10a,OsPAP10c蛋白的原核表达第65-69页
        4.3.1 OsPAP10a的原核表达第65-68页
        4.3.2 OsPAP10c的原核表达第68-69页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第69-71页
第六章 附录抗病毒大豆转基因的获得与鉴定第71-74页
    6.1 PCR鉴定转基因植株第71页
    6.2 试纸条鉴定转基因植株第71-72页
    6.3 转基因大豆植株的抗花叶病毒病的鉴定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4页
附表1第84-8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影响肿瘤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新功能研究
下一篇:空间曲线啮合轮精密传动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