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研究--以某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导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第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16页
2 文献综述第16-22页
    2.1 国外研究第16-19页
        2.1.1 国外绩效审计研究第16-18页
        2.1.2 国外保障性住房研究第18-19页
    2.2 国内研究第19-22页
        2.2.1 国内绩效审计研究第19-20页
        2.2.2 国内保障性住房研究第20-22页
3 研究理论基础第22-27页
    3.1 基本概念第22-23页
        3.1.1 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第22-23页
        3.1.2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的概念第23页
    3.2 绩效审计理论基础第23-27页
        3.2.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第23-24页
        3.2.2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4-25页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5-27页
4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现状分析第27-30页
    4.1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现状第27页
        4.1.1 评价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南第27页
        4.1.2 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客观性第27页
    4.2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评价现状第27-29页
        4.2.1 政策设置的科学性难以评价第28页
        4.2.2 政策执行的到位性难以评价第28页
        4.2.3 政策目标的绩效性难以评价第28-29页
    4.3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资源配置及利用现状第29-30页
        4.3.1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人力资源状况第29页
        4.3.2 审计成果未得到有效利用第29-30页
5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第30-40页
    5.1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和原则第30-31页
        5.1.1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第30页
        5.1.2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第30-31页
    5.2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评价的特点第31-32页
    5.3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第32-36页
        5.3.1 经济性评价指标设计第32-33页
        5.3.2 效率性评价指标设计第33-34页
        5.3.3 效果性评价指标设计第34-35页
        5.3.4 公平性评价指标设计第35-36页
        5.3.5 环境性评价指标设计第36页
    5.4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方法选择第36-37页
    5.5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第37-40页
        5.5.1 指标权重和分值的设计第37-38页
        5.5.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第38-40页
6 案例分析—某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第40-47页
    6.1 案例介绍第40-41页
    6.2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实施情况第41-43页
        6.2.1 审计目标及重点第41页
        6.2.2 审计范围第41-42页
        6.2.3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评价的实施第42-43页
    6.3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评价分析第43-47页
        6.3.1 经济性评价分析第43页
        6.3.2 效率性评价分析第43-44页
        6.3.3 效果性评价分析第44页
        6.3.4 公平性评价分析第44-45页
        6.3.5 环境性评价分析第45页
        6.3.6 案例研究结果第45-47页
7 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的建议第47-51页
    7.1 科学规划,合理适度第47页
    7.2 强化项目管理,实现规范运作第47-48页
    7.3 建立健全制度,实现阳光作业第48页
    7.4 拓展审计思路,促进提高工程绩效第48-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后记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以大学生群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