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成因及发展 | 第11-15页 |
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概念及作用 | 第11-12页 |
2.2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 | 第12页 |
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特征 | 第12-15页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合作模式 | 第15-18页 |
3.1 打捆贷款模式 | 第15页 |
3.2 财政垫付还款模式 | 第15-16页 |
3.3 政府特许经营收费还款 | 第16页 |
3.4 政府回购 | 第16-17页 |
3.5 信托股权投资 | 第17-18页 |
第四章 商业银行面临的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因素分析 | 第18-29页 |
4.1 商业银行的信贷概述 | 第19页 |
4.2 商业银行面临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概述 | 第19-20页 |
4.3 国家层面的风险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4.3.1 国家经济状况 | 第20-21页 |
4.3.2 国家政策状况 | 第21-22页 |
4.4 地方层面的风险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4.4.1 地方政府信用 | 第22-25页 |
4.4.2 平台的经营管理 | 第25页 |
4.4.3 地区的制度环境 | 第25-26页 |
4.5 企业层面的风险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模型 | 第29-44页 |
5.1 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模型基本框架 | 第29-32页 |
5.1.1 风险评价模型的目标 | 第29页 |
5.1.2 风险评价的原则 | 第29-30页 |
5.1.3 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2页 |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2-37页 |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32-33页 |
5.2.2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33-37页 |
5.3 权重的确定 | 第37-42页 |
5.3.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第37-38页 |
5.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38页 |
5.3.3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第38-39页 |
5.3.4 选取比较尺度 | 第39页 |
5.3.5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 第39-41页 |
5.3.6 权重的计算 | 第41-42页 |
5.4 风险评价等级的设置 | 第42-44页 |
第六章 风险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 第44-51页 |
6.1 XX 银行 xx 分行对某地级市融资平台公司贷款情况 | 第44-45页 |
6.2 风险模型分析 | 第45-51页 |
6.2.1 各风险指标界限 | 第45-46页 |
6.2.2 各指标权重的评定 | 第46-49页 |
6.2.3 风险状况评价 | 第49-51页 |
第七章 对策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5页 |
7.1 对策建议 | 第51-53页 |
7.1.1 国家层面因素的考察 | 第51页 |
7.1.2 政府信用、平台公司实力的综合考量 | 第51-52页 |
7.1.3 项目数量、贷款总额的控制 | 第52页 |
7.1.4 及时的项目监控、风险排查 | 第52-53页 |
7.1.5 项目管理人才建设 | 第53页 |
7.2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