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2.1 软件可信性需求分析与可信指标提取的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2.1.1 软件可信需求 | 第14-16页 |
2.1.2 软件可信指标提取 | 第16-22页 |
2.2 软件可信证据的采集和转换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3 软件可信度量与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3 软件可信属性的界定与分类 | 第26-34页 |
3.1 软件可信性 | 第26页 |
3.2 软件可信属性 | 第26-30页 |
3.2.1 软件可信属性的定义 | 第26页 |
3.2.2 可信属性的种类及描述 | 第26-30页 |
3.3 可信属性的分类和度量 | 第30-33页 |
3.3.1 可信属性的分类 | 第30-31页 |
3.3.2 可信属性的度量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基于BP网络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34-43页 |
4.1 引言 | 第34-36页 |
4.1.1 软件可信性评估框架 | 第34-35页 |
4.1.2 软件可信属性间的相互影响的定义 | 第35-36页 |
4.2 BP网络的基本概述 | 第36-38页 |
4.2.1 BP网络的简介 | 第36-37页 |
4.2.2 BP神经网络的优点 | 第37-38页 |
4.3. BP网络模型的设计 | 第38-42页 |
4.3.1 网络层数的确定 | 第38页 |
4.3.2 各层节点数目的确定 | 第38-39页 |
4.3.3 用户的期望的确定 | 第39-40页 |
4.3.4 激励函数的选取 | 第40页 |
4.3.5 模型的算法实现步骤 | 第40-42页 |
4.4 BP网络模型对软件可信性评估 | 第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模拟实验与分析 | 第43-51页 |
5.1 引言 | 第43-45页 |
5.1.1 网上银行系统的基本简介 | 第43页 |
5.1.2 Web软件的可信性评估指标体系 | 第43-45页 |
5.2 模型的训练及误差分析 | 第45-48页 |
5.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5-46页 |
5.2.2 BP网络的结构的确定 | 第46-47页 |
5.2.3 模型的误差分析 | 第47-48页 |
5.3 BP网络模型对网上银行系统的可信性评估 | 第48-50页 |
5.3.1 可信属性值的度量 | 第48-49页 |
5.3.2 评估结果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