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城市新兴人口现状 | 第12-21页 |
(一)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 第12-15页 |
1.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现状 | 第12-14页 |
2. 全国统筹城乡改革重点实验区-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分析 | 第14-15页 |
(二) 城市新兴人口的生存现状 | 第15-18页 |
1. 工作和收入状况 | 第15-16页 |
2. 物质生活状况 | 第16-17页 |
3. 家庭状况 | 第17-18页 |
(三) 城市新兴人口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 第18-21页 |
1. 城市新兴人口集中后面临着城市的环境适应和融合障碍 | 第18-19页 |
2. 城市资源设施超负荷运转,城市新兴人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 第19-20页 |
3. 城乡文化分歧和冲突引发的障碍会加剧社会矛盾 | 第20-21页 |
二、 城市新兴人口的犯罪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21-28页 |
(一) 犯罪率和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预谋犯罪比例居高不下 | 第21-22页 |
(二) 犯罪主体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且低龄化趋势明显 | 第22-23页 |
(三) 犯罪类型以侵财型为主,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四) 犯罪团伙性趋势明显,地缘、亲缘关系密切 | 第25-26页 |
(五) 犯罪暴力化倾向加重,累犯和惯犯比例上升 | 第26-27页 |
(六) 犯罪向智能化、科技化发展,时间、空间选择带有目的性 | 第27-28页 |
三、 城市新兴人口犯罪原因剖析 | 第28-35页 |
(一) 城市新兴人口犯罪的社会原因 | 第28-32页 |
1. 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分配方式的缺陷导致的生存困境易诱发犯罪 | 第28-29页 |
2. 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功能失调和保障体系的缺陷滋生犯罪 | 第29-31页 |
3.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制下的维权制度导致出现自救式犯罪 | 第31-32页 |
(二) 城市新兴人口犯罪的个体原因 | 第32-35页 |
1. 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失衡导致容易诱发犯罪 | 第32-34页 |
2. 城市匿名效应和城市新兴人口自发形成的“亚文化”滋生犯罪 | 第34-35页 |
四、 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城市新兴人口犯罪侦防对策 | 第35-46页 |
(一) 城市新兴人口犯罪侦查对策 | 第35-40页 |
1. 全面建立防范、控制和打击协同作战的机制,提高侦查破案的效率 | 第35-37页 |
2. 转变侦查模式,加强阵地控制,提高打击犯罪的准确程度 | 第37-38页 |
3. 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程序意识,提高侦查取证的效率和能力 | 第38-39页 |
4. 创新工作方法,建立犯罪嫌疑人追逃工作新机制 | 第39-40页 |
(二) 城市新兴人口犯罪防范对策 | 第40-46页 |
1. 完善社会保障、维权机制等各项社会制度,消除不利因素的制约 | 第40-41页 |
2.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消除亚文化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 第41-43页 |
3. 创新治安管理方式和情境预防新机制,构建安全社区 | 第43-44页 |
4. 充分运用科技条件,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犯罪防控机制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