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及论文结构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1.3 论文创新点及研究流程 | 第15页 |
1.3.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页 |
1.3.2 论文研究流程 | 第15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难点 | 第15-17页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及解决措施 | 第16-17页 |
2 墨子兼爱思想的产生 | 第17-28页 |
2.1 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7-22页 |
2.1.1 兼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8-19页 |
2.1.2 兼爱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19-21页 |
2.1.3 墨子自身经济地位和阶级立场 | 第21-22页 |
2.2 兼爱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 第22-25页 |
2.2.1 源于尧舜禹之说 | 第22-23页 |
2.2.2 源于儒学之说 | 第23-24页 |
2.2.3 源于清庙之守与独创之说 | 第24-25页 |
2.3 兼爱思想提出的目的 | 第25-28页 |
2.3.1 兼爱以修身 | 第25-26页 |
2.3.2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第26-28页 |
3 墨子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8-44页 |
3.1 兼以易别 | 第28-33页 |
3.1.1 兼别之辩 | 第29-30页 |
3.1.2 爱无差等 | 第30-32页 |
3.1.3 对等互报 | 第32-33页 |
3.2 非攻以兼爱 | 第33-36页 |
3.2.1 兼爱禁攻 | 第33-35页 |
3.2.2 明诛尚爱 | 第35-36页 |
3.3 尚贤以兼爱 | 第36-39页 |
3.3.1 任人爱贤 | 第36-39页 |
3.3.2 以资爱贤 | 第39页 |
3.4 尚利贵义 | 第39-44页 |
3.4.1 善恶之标准 | 第39-41页 |
3.4.2 兼爱之规范 | 第41-44页 |
4 墨子兼爱思想的实现及其特征 | 第44-59页 |
4.1 兼爱思想在墨学中的地位 | 第44-48页 |
4.1.1 墨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4-46页 |
4.1.2 兼爱思想是墨学的核心 | 第46-48页 |
4.2 兼爱思想的实现途径 | 第48-54页 |
4.2.1 兼君之表率 | 第48-50页 |
4.2.2 墨子之躬行 | 第50-51页 |
4.2.3 天志之明判 | 第51-54页 |
4.3 兼爱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54-59页 |
4.3.1 兼爱思想的实践性 | 第54-55页 |
4.3.2 兼爱思想的利他性 | 第55-56页 |
4.3.3 兼爱思想的辩证性 | 第56页 |
4.3.4 兼爱思想的阶级性 | 第56-57页 |
4.3.5 兼爱思想的空想性 | 第57-59页 |
5 墨子兼爱思想的后世评价 | 第59-76页 |
5.1 后世儒家对兼爱思想的批判 | 第59-66页 |
5.1.1 孟子对兼爱思想的批判 | 第59-62页 |
5.1.2 韩愈对兼爱思想的批判 | 第62页 |
5.1.3 朱熹对兼爱思想的批判 | 第62-65页 |
5.1.4 王阳明对兼爱思想的批判 | 第65-66页 |
5.2 后世学者对兼爱思想的认可 | 第66-76页 |
5.2.1 董仲舒新儒学对兼爱思想的吸收 | 第66-70页 |
5.2.2 《礼记》对兼爱思想的改造与吸收 | 第70-72页 |
5.2.3 《太平经》对兼爱思想的吸收 | 第72-73页 |
5.2.4 梁启超对兼爱思想的肯定 | 第73-76页 |
6 墨子兼爱思想的命运及其现代启示 | 第76-92页 |
6.1 兼爱思想从“显学”到“绝学” | 第76-83页 |
6.1.1 从“显学”到“绝学”的表现 | 第77-78页 |
6.1.2 从“显学”到“绝学”的原因 | 第78-83页 |
6.2 兼爱思想从“绝学”到短暂“复兴” | 第83-87页 |
6.2.1 从“绝学”到短暂“复兴”的表现 | 第83-85页 |
6.2.2 从“绝学”到短暂“复兴”的原因 | 第85-87页 |
6.3 兼爱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87-92页 |
6.3.1 兼爱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 第88-90页 |
6.3.2 兼爱思想对构建和谐国际伦理关系的启示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后记 | 第99-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