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活动理论研究述评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皮亚杰活动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3-16页 |
2 皮亚杰活动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16-23页 |
2.1 皮亚杰活动理论的生物学思想基础 | 第16-18页 |
2.1.1 遗传图式 | 第16-17页 |
2.1.2 生物主体向认识主体的转化 | 第17-18页 |
2.2 皮亚杰活动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批判 | 第18-19页 |
2.2.2 康德的认识论思想 | 第19-20页 |
2.2.3 皮亚杰活动理论中双重建构思想 | 第20-21页 |
2.3 皮亚杰活动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 第21-23页 |
2.3.1 格式塔心理学影响 | 第21-22页 |
2.3.2 鲍德温思想的影响 | 第22-23页 |
3 皮亚杰活动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3-34页 |
3.1 活动的概念 | 第23-25页 |
3.1.1 活动的内涵 | 第23-24页 |
3.1.2 活动的外延 | 第24-25页 |
3.2 活动的结构 | 第25-27页 |
3.2.1 活动主体 | 第25页 |
3.2.2 活动客体 | 第25-26页 |
3.2.3 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 第26-27页 |
3.3 活动的功能 | 第27-31页 |
3.3.1 活动与认识 | 第27-30页 |
3.3.2 活动与儿童认识发展过程 | 第30-31页 |
3.4 活动的发展 | 第31-34页 |
3.4.1 活动发展的机制 | 第31-32页 |
3.4.2 活动与个体心理发展的机制 | 第32-34页 |
4 皮亚杰活动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第34-40页 |
4.1 教育学 | 第34-36页 |
4.1.1 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 第34页 |
4.1.2 强调自我发现 | 第34-35页 |
4.1.3 重视同伴间的活动 | 第35-36页 |
4.2 心理学 | 第36-37页 |
4.2.1 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 | 第36-37页 |
4.2.2 强调儿童已有图式 | 第37页 |
4.2.3 积极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 第37页 |
4.3 跨学科研究 | 第37-40页 |
4.3.1 将认识论引入心理学 | 第38页 |
4.3.2 促进新兴学科的发展 | 第38-40页 |
5 评价和反思 | 第40-48页 |
5.1 皮亚杰活动理论的贡献 | 第40-43页 |
5.1.1 对传统研究的超越 | 第40-41页 |
5.1.2 启迪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 第41-42页 |
5.1.3 克服了过往研究的单一取向 | 第42-43页 |
5.2 皮亚杰活动理论的局限性 | 第43-48页 |
5.2.1 无法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 第43-44页 |
5.2.2 缺乏社会性 | 第44-45页 |
5.2.3 缺乏高层次的整合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