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6-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第7-16页 |
1.2.1 DPSIR框架的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2.2 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 第11-15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DPSIR模型 | 第18-22页 |
2.1 PSR概念模型 | 第18-19页 |
2.2 DSR概念模型 | 第19-20页 |
2.3 DPSIR框架模型 | 第20-22页 |
2.3.1 DPSIR模型结构 | 第20-21页 |
2.3.2 DPSIR模型中的因果关系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中国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22-30页 |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2页 |
3.1.1 目的性与科学性原则 | 第22页 |
3.1.2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第22页 |
3.1.3 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 第22页 |
3.2 基于DPSIR模型的指标因素分析 | 第22-27页 |
3.2.1 促进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因素 | 第23页 |
3.2.2 出口产业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压力因素 | 第23-24页 |
3.2.3 出口产业所处环境的状态因素 | 第24-25页 |
3.2.4 出口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2.5 反馈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响应因素 | 第26-27页 |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30页 |
3.3.1 指标体系框架 | 第27页 |
3.3.2 指标选取 | 第27-29页 |
3.3.3 指标体系设计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中国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进程评价 | 第30-48页 |
4.1 指标评价体系主观权重的确定 | 第31-38页 |
4.1.1 层次分析法的选取 | 第31-33页 |
4.1.2 主观权重的计算 | 第33-38页 |
4.2 指标评价体系客观权重的确定 | 第38-40页 |
4.3 综合权重确定及指标评价体系建立 | 第40-42页 |
4.4 中国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指标评价体系分析 | 第42-48页 |
4.4.1 对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驱动力”因子的分析 | 第43-44页 |
4.4.2 对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压力”因子的分析 | 第44页 |
4.4.3 对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状态”因子的分析 | 第44-45页 |
4.4.4 对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影响”因子的分析 | 第45-46页 |
4.4.5 对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响应”的因子分析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中国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方案 | 第48-51页 |
5.1 快速转型方案 | 第48-49页 |
5.2 中速转型方案 | 第49-50页 |
5.3 慢速转型方案 | 第50-51页 |
第六章 中国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实现机制 | 第51-58页 |
6.1 政府政策约束机制 | 第51-55页 |
6.1.1 环境关税约束机制 | 第53页 |
6.1.2 投资引导与严格市场准出入约束机制 | 第53-54页 |
6.1.3 创新鼓励机制 | 第54-55页 |
6.2 公众监督保障机制 | 第55-56页 |
6.2.1 建立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出口产业低碳转型决策的平台 | 第55页 |
6.2.2 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保障机制 | 第55-56页 |
6.2.3 发挥行业协会监督保障机制 | 第56页 |
6.3 企业创新发展机制 | 第56-58页 |
6.3.1 企业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机制 | 第56页 |
6.3.2 企业投入的低碳创新发展机制 | 第56页 |
6.3.3 企业产出的低碳创新发展机制 | 第56-58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