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后发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8页
第1章 导论第8-15页
    1.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第8-10页
        1.1.1 选题依据第8-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和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和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和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4-15页
第2章 中国后发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理论第15-28页
    2.1 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当代西方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本质第15-21页
        2.1.1 意识形态的内涵第15-19页
        2.1.2 当代西方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本质第19-21页
    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本质第21-23页
        2.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第21-23页
        2.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第23页
    2.3 中国后发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及意识形态影响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第23-28页
        2.3.1 中国后发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第24-25页
        2.3.2 意识形态影响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第25-28页
第3章 中国后发式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发展第28-36页
    3.1 新中国经济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发展第28-30页
        3.1.1 经济现代化的内涵第28页
        3.1.2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第28-29页
        3.1.3 经济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关系第29-30页
    3.2 新中国政治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发展第30-31页
        3.2.1 政治现代化的内涵第30页
        3.2.2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第30-31页
        3.2.3 政治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关系第31页
    3.3 新中国文化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发展第31-33页
        3.3.1 文化现代化的内涵第31-32页
        3.3.2 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第32页
        3.3.3 文化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关系第32-33页
    3.4 新中国社会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发展第33-36页
        3.4.1 社会现代化内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33-34页
        3.4.2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第34页
        3.4.3 社会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关系第34-36页
第4章 中国后发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第36-42页
    4.1 影响中国后发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第36-38页
        4.1.1 经济全球化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第36-37页
        4.1.2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变迁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第37-38页
        4.1.3 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第38页
    4.2 在中国后发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第38-42页
        4.2.1 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第38-39页
        4.2.2 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有待改善第39-40页
        4.2.3 广大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不够高第40-41页
        4.2.4 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能力尚不适应实践的发展第41-42页
第5章 中国后发式现代化进程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第42-51页
    5.1 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其他社会思潮第42-44页
        5.1.1 利用主流文化的权威性去调节和制约其他文化第42-43页
        5.1.2 利用主流文化的教育性去调节和制约其他文化第43-44页
        5.1.3 利用主流文化的引导性去调节和制约其他文化第44页
    5.2 不断完善意识形态的媒体传播方式第44-47页
        5.2.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媒体传播方式第44-45页
        5.2.2 建立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的媒体传播方式第45-46页
        5.2.3 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媒体传播方式第46-47页
    5.3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度,促成自觉的意识形态控第47-49页
        5.3.1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意识形态的阶层支撑第47-48页
        5.3.2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民主对话机制第48-49页
    5.4 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能力第49-51页
        5.4.1 深化意识形态安全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与时俱进第49页
        5.4.2 培育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组织领导第49-51页
结束语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官民互动”的网络反腐机制研究--基于中国实践的分析
下一篇:青岛海洋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