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2章 “官民互动”的网络反腐的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2.1 主要概念阐释 | 第17-19页 |
2.1.1 官与民 | 第17-18页 |
2.1.2 腐败与反腐败 | 第18-19页 |
2.1.3 网络反腐 | 第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回应型政府理论 | 第20-23页 |
第3章 网络环境下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机遇 | 第23-30页 |
3.1 互联网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 | 第23-25页 |
3.2 互联网对网络反腐的价值探讨 | 第25-27页 |
3.3 网络反腐的功能定位 | 第27-30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网络反腐实践及理性思考 | 第30-48页 |
4.1 当代中国网络反腐实践综论 | 第30-32页 |
4.2 当代中国网络反腐的成功案例分析 | 第32-43页 |
4.2.1 “表哥”、“房叔”案例解读 | 第33-38页 |
4.2.2 “表哥”、“房叔”案例成功因子分析 | 第38-42页 |
4.2.3 “表哥”、“房叔”成功经验总结 | 第42-43页 |
4.3 网络反腐实践的理性思考 | 第43-48页 |
4.3.1 官民互动是发挥网络反腐实效的必要形式 | 第44-45页 |
4.3.2 官方与民间网络反腐尚未形成常态联结机制 | 第45-46页 |
4.3.3 官民互动网络反腐的发展趋势 | 第46-48页 |
第5章 网络反腐的走向:构建官民互动的网络反腐机制 | 第48-60页 |
5.1 激励机制:官民互动网络反腐机制构建的动力 | 第48-52页 |
5.1.1 民之动力 | 第48-50页 |
5.1.2 官之动力 | 第50-51页 |
5.1.3 官民互动的沟通意愿 | 第51-52页 |
5.2 运作机制:官民互动网络反腐机制构建的核心 | 第52-56页 |
5.2.1 建立官员数据库,接受公众监督 | 第52-53页 |
5.2.2 建立网民信息库,优化监督环境 | 第53-54页 |
5.2.3 网络舆情深挖掘,完善预警预案 | 第54-55页 |
5.2.4 处置流程扁平快,及时输出反馈 | 第55页 |
5.2.5 加大宣传的力度,引导信息传递 | 第55-56页 |
5.3 保障机制:官民互动网络反腐机制构建的基础 | 第56-60页 |
5.3.1 健全法制:网络反腐的刚性保障 | 第56-58页 |
5.3.2 加强自律:网络反腐的柔性保障 | 第58-59页 |
5.3.3 优化平台:网络反腐的技术保障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