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汽车白车身轻量化材料的运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 激光焊接技术概述 | 第15-20页 |
1.3.1 激光焊接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1.3.2 激光填丝焊接 | 第16-18页 |
1.3.3 激光焊接技术的优缺点 | 第18页 |
1.3.4 激光焊接的应用领域 | 第18-20页 |
1.4 钢/铝异种金属连接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1.4.1 压焊 | 第20-21页 |
1.4.2 钎焊 | 第21-22页 |
1.4.3 激光焊接 | 第22-2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钢/铝激光对接熔钎焊温度场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28-36页 |
2.1 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计算模型 | 第28-30页 |
2.1.1 基本假设条件 | 第28-29页 |
2.1.2 热源数学模型 | 第29页 |
2.1.3 传热学方程 | 第29-30页 |
2.2 数值模拟及后处理结果分析 | 第30-35页 |
2.2.1 定义材料属性 | 第30-31页 |
2.2.2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1-33页 |
2.2.3 加载激光热源 | 第33页 |
2.2.4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33页 |
2.2.5 结果及后处理 | 第33-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实验条件与实验方案 | 第36-44页 |
3.1 试验的材料和设备 | 第36-4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3.1.2 试验设备 | 第37-40页 |
3.2 测试分析过程与设备 | 第40页 |
3.3 试验方案 | 第40-43页 |
3.3.1 试验方案概述 | 第40-41页 |
3.3.2 工艺参数设计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钢/铝激光对接熔钎焊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53页 |
4.1 异种金属焊接的难点 | 第44-45页 |
4.2 钢/铝激光对接填丝焊的工艺分析 | 第45-46页 |
4.2.1 焊丝材料 | 第45-46页 |
4.2.2 送丝方式 | 第46页 |
4.2.3 送丝角度 | 第46页 |
4.3 焊接工艺参数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1 激光功率的影响 | 第47页 |
4.3.2 焊接速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3 送丝速度的影响 | 第48页 |
4.4 焊接接头性能测试 | 第48-50页 |
4.4.1 焊缝表面形貌 | 第48-49页 |
4.4.2 焊缝微观组织 | 第49页 |
4.4.3 焊接接头拉伸强度 | 第49-50页 |
4.5 常见的焊接缺陷及原因分析 | 第50-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V 型坡口与不开坡口钢/铝激光对接熔钎焊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9页 |
5.1 焊缝截面形状 | 第53-54页 |
5.2 焊缝与钢接合界面上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分布 | 第54-55页 |
5.3 焊接接头拉伸强度 | 第55-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总结及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附录 B 仿真步骤及程序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