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引言 | 第10-21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3 相关概念 | 第19页 |
| 1.3.1 体操 | 第19页 |
| 1.3.2 后备人才的概念 | 第19页 |
|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9-21页 |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 2.2.2 专家访谈法 | 第21页 |
| 2.2.3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22页 |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22-23页 |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 3.1 吉林省青少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 3.1.1 吉林省青少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 第23页 |
| 3.1.2 吉林省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员的现状分析 | 第23-27页 |
| 3.1.3 吉林省青少年竞技体操运动队教练员的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 3.2 吉林省青少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 第29-34页 |
| 3.2.1 解决吉林省青少年业余体操后备运动员生源对策 | 第29-30页 |
| 3.2.2 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的对策分析 | 第30-31页 |
| 3.2.3 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对策 | 第31-32页 |
| 3.2.4 借鉴国外成功的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性的体操后备人才 | 第32-34页 |
| 4.结论与建议 | 第34-35页 |
| 4.1 结论 | 第34页 |
| 4.2 建议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附录 | 第38-40页 |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