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比较分析 | 第18-21页 |
2.1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界定与其公允价值的确定 | 第18页 |
2.1.1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界定 | 第18页 |
2.1.2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 第18页 |
2.2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规定比较分析 | 第18-20页 |
2.2.1 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 第18-19页 |
2.2.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 | 第19页 |
2.2.3 中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 第19页 |
2.2.4 三个会计准则规定差异的分析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交易性股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分析 | 第21-35页 |
3.1 交易性股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特点和原则 | 第21-22页 |
3.1.1 交易性股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特点 | 第21页 |
3.1.2 交易性股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原则 | 第21-22页 |
3.2 主要交易性股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型 | 第22-24页 |
3.2.1 股利贴现模型 | 第22-23页 |
3.2.2 剩余收益模型 | 第23-24页 |
3.2.3 市盈率模型 | 第24页 |
3.3 主要交易性股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 第24-34页 |
3.3.1 股利贴现模型实证分析 | 第25-29页 |
3.3.2 剩余收益模型实证分析 | 第29页 |
3.3.3 市盈率模型实证分析 | 第29-31页 |
3.3.4 主要交易性股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型比较与选择 | 第31-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交易性债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分析 | 第35-44页 |
4.1 交易性债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特点和原则 | 第35-36页 |
4.1.1 交易性债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特点 | 第35-36页 |
4.1.2 交易性债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原则 | 第36页 |
4.2 主要债券公允价值计量模型 | 第36-40页 |
4.2.1 B-S 定价模型 | 第36-38页 |
4.2.2 二叉树定价模型 | 第38-40页 |
4.3 主要债券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 第40-43页 |
4.3.1 B-S 模型实证分析 | 第40-41页 |
4.3.2 二叉树模型实证分析 | 第41-42页 |
4.3.3 主要债券公允价值计量模型比较与选择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提高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准确性 | 第44-47页 |
5.1 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外部环境 | 第44-45页 |
5.1.1 优化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 | 第44页 |
5.1.2 完善法律法规 | 第44-45页 |
5.2 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 第45-46页 |
5.2.1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 第45页 |
5.2.2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 第45页 |
5.2.3 培育讲诚信的企业会计文化理念 | 第45-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