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7-20页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2-25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7-49页 |
2.1 家庭与婚育理论 | 第28-38页 |
2.1.1 家庭与婚育模型 | 第28-32页 |
2.1.2 婚姻理论 | 第32-35页 |
2.1.3 生育理论 | 第35-38页 |
2.2 人口迁移与婚姻稳定性 | 第38-41页 |
2.2.1 理论研究 | 第38-39页 |
2.2.2 实证研究 | 第39-41页 |
2.3 人口迁移与生育率 | 第41-44页 |
2.3.1 理论研究 | 第41-43页 |
2.3.2 实证研究 | 第43-44页 |
2.4 婚姻稳定性与生育率 | 第44-47页 |
2.4.1 理论研究 | 第44-45页 |
2.4.2 实证研究 | 第45-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人口流动与婚姻稳定性 | 第49-86页 |
3.1 理论模型与机理分析 | 第50-55页 |
3.1.1 婚姻稳定模型 | 第50-52页 |
3.1.2 人口流动影响婚姻稳定性的机理分析 | 第52-55页 |
3.2 变量选择和计量模型设定 | 第55-62页 |
3.2.1 数据来源和关键变量说明 | 第55-59页 |
3.2.2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统计 | 第59-62页 |
3.3 实证1:流动距离、流入地类型与婚姻稳定性 | 第62-76页 |
3.3.1 人口流动与婚姻稳定性 | 第62-67页 |
3.3.2 流动距离与婚姻稳定性 | 第67-72页 |
3.3.3 流入地类型与婚姻稳定性 | 第72-76页 |
3.4 实证2:人口流动形式与婚姻稳定性(基于CHNS的补充分析) | 第76-84页 |
3.4.1 数据、变量和模型 | 第76-78页 |
3.4.2 数据描述统计 | 第78-81页 |
3.4.3 计量回归结果 | 第81-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4 人口流动与生育率 | 第86-131页 |
4.1 理论模型与机理分析 | 第87-96页 |
4.1.1 生育模型 | 第87-91页 |
4.1.2 比较静态分析和生育意愿内生化 | 第91-93页 |
4.1.3 人口流动影响生育率的机理分析 | 第93-96页 |
4.2 变量选择和计量模型设定 | 第96-111页 |
4.2.1 数据来源和关键变量说明 | 第96-105页 |
4.2.2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统计 | 第105-111页 |
4.3 实证1:人口流动、生育意愿与生育率 | 第111-123页 |
4.3.1 人口流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 第111-117页 |
4.3.2 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 | 第117-123页 |
4.4 实证2:人口流动方式、生育意愿与生育率 | 第123-129页 |
4.4.1 流动距离、生育意愿与生育率 | 第123-125页 |
4.4.2 流入地类型、生育意愿与生育率 | 第125-127页 |
4.4.3 流动形式、生育意愿与生育率 | 第127-12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5 人口流动、婚姻稳定性与生育率 | 第131-157页 |
5.1 理论模型与机理分析 | 第131-144页 |
5.1.1 单期生育决策模型 | 第132-136页 |
5.1.2 两期生育决策模型 | 第136-140页 |
5.1.3 人口流动、婚姻稳定性与生育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140-144页 |
5.2 变量选择和计量模型设定 | 第144-149页 |
5.2.1 数据来源和关键变量说明 | 第144-147页 |
5.2.2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统计 | 第147-149页 |
5.3 实证1:婚姻稳定性对生育率的影响 | 第149-153页 |
5.4 实证2:人口流动、婚姻稳定性与生育率均衡 | 第153-1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157-164页 |
6.1 研究结论概述 | 第157-159页 |
6.2 政策启示 | 第159-16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61-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