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19-25页 |
2.1 “共享心智模型”下主体认知与制度变迁特征 | 第19-22页 |
2.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农民产权安全感知形成机制的构建 | 第22-24页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土地产权经历、产权情景对农民产权安全感知的影响 | 第25-41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土地产权经历、产权情景与产权感知:理论的考量 | 第26-29页 |
3.3 样本与数据 | 第29-32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3.3.2 样本介绍 | 第30-31页 |
3.3.3 不同省份产权经历、产权情景与产权安全感知:统计描述 | 第31-32页 |
3.4 计量模型及变量选择 | 第32-35页 |
3.4.1 模型选择 | 第32-33页 |
3.4.2 变量选择及预期影响方向 | 第33-35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5-38页 |
3.5.1 土地产权经历、产权情景对农民产权安全感知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2 土地产权情景对不同类型农民产权安全感知的差异性影响 | 第37-38页 |
3.6 简要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38-41页 |
3.6.1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38-39页 |
3.6.2 政策含义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土地产权情景与农民的产权安全感知偏差 | 第41-57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理论基础 | 第42-44页 |
4.3 样本介绍与描述性分析 | 第44-48页 |
4.3.1 样本选择 | 第44页 |
4.3.2 变量选择与定义 | 第44-47页 |
4.3.3 描述性统计 | 第47-4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4.4.1 模型选择 | 第48-49页 |
4.4.2 土地承包证书重要性认知偏差 | 第49-51页 |
4.4.3 土地调整认知偏差 | 第51-53页 |
4.4.4 不同类型农民产权认知偏差差异的Oaxaca分解 | 第53-55页 |
4.5 结论与启示 | 第55-57页 |
4.5.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4.5.2 政策含义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土地确权登记与农民的产权安全感知 | 第57-73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历史回顾与理论分析 | 第58-61页 |
5.2.1 历史回顾 | 第58-59页 |
5.2.2 理论分析 | 第59-61页 |
5.3 样本选择与描述 | 第61-64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61-62页 |
5.3.2 变量定义与样本描述 | 第62-63页 |
5.3.3 不同产权历史情景下确权登记对农民产权安全感知的影响:描述性证据 | 第63-64页 |
5.4 实证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5.4.1 模型选择 | 第64-65页 |
5.4.2 土地确权登记对农民土地调整感知的影响 | 第65-67页 |
5.4.3 土地确权登记对农民征地风险感知的影响 | 第67-69页 |
5.4.4 江苏、江西两省农民产权安全感知差异的Oaxaca分解 | 第69-71页 |
5.5 结论与思考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农户土地产权安全评估路径分析 | 第73-87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理论基础 | 第73-77页 |
6.2.1 农户土地承包证书重要性评估机制 | 第74-76页 |
6.2.2 农户土地调整可能性评估机制 | 第76-77页 |
6.3 变量定义与样本描述 | 第77-80页 |
6.3.1 数据来源 | 第77-78页 |
6.3.2 变量定义与样本描述 | 第78-80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80-84页 |
6.4.1 模型选择 | 第80-81页 |
6.4.2 农户土地承包证书重要性评估路径分析 | 第81-82页 |
6.4.3 农户土地调整可能性评估路径分析 | 第82-83页 |
6.4.4 农户土地调整可能性与证书重要性评估的比较与讨论 | 第83-84页 |
6.5 研究结论 | 第84-87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87-93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7.2 政策启示 | 第88-90页 |
7.3 思考与展望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研究成果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