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毛状根培养体系建立及诱导子的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4页 |
·丹参 | 第13-15页 |
·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3-14页 |
·丹参的药理作用 | 第14页 |
·丹参的组织培养 | 第14-15页 |
·毛状根 | 第15-20页 |
·毛状根的诱导 | 第16页 |
·毛状根的特点 | 第16-17页 |
·毛状根中次生代谢产物 | 第17页 |
·对毛状根次生代谢产物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 | 第17-19页 |
·毛状根培养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19-20页 |
·丹参毛状根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诱导子 | 第21-23页 |
·诱导子的种类 | 第22页 |
·诱导子的作用机制 | 第22页 |
·诱导子作用的特点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丹参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4-27页 |
·引言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5-26页 |
·毛状根显微结构研究 | 第2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丹参毛状根悬浮培养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27-33页 |
·引言 | 第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丹参毛状根的培养 | 第27页 |
·毛状根湿重测定方法 | 第27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方法 | 第27页 |
·保护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7页 |
·丹参毛状根丹参酮含量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丹参毛状根悬浮培养生长曲线 | 第28页 |
·丹参毛状根悬浮培养时丹参酮积累研究 | 第28-29页 |
·丹参毛状根悬浮培养3 种保护酶活性变化 | 第29-30页 |
·丹参毛状根悬浮培养培养液糖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毛状根生长率与糖消耗之间的计量关系 | 第31-3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44页 |
·引言 | 第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丹参毛状根的培养 | 第33页 |
·诱导子的制备 | 第33页 |
·生物诱导子制备 | 第33页 |
·非生物诱导子制备 | 第33页 |
·毛状根湿重测定方法 | 第33页 |
·保护酶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诱导方案 | 第34页 |
·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生长率的影响 | 第34-37页 |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4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的动态影响 | 第44-51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丹参毛状根的培养 | 第44页 |
·诱导子的制备 | 第44页 |
·毛状根湿重测定方法 | 第44页 |
·保护酶活性测定 | 第44页 |
·丹参酮含量测定 | 第44页 |
·诱导方案 | 第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50页 |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丹参酮合成的影响 | 第44-48页 |
·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0-51页 |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