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5-21页 |
·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贮藏形式 | 第15页 |
·蔗糖在植物体内 | 第15-18页 |
·果聚糖在植物体内 | 第18-20页 |
·淀粉在植物体内 | 第20-21页 |
·碳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及其调控 | 第21-22页 |
·肥料与产量的关系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试验区概述 | 第24页 |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采样时间及方法 | 第24-25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5-28页 |
·旗叶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可溶性总糖及蔗糖的测定 | 第25页 |
·SPS 和SS 活性的测定 | 第25页 |
·倒二茎中可溶性总糖及其糖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幼嫩叶中果聚糖的提取 | 第25页 |
·倒二茎中果聚糖外水解酶 FEH 的提取及测定 | 第25-26页 |
·倒二茎中总 RNA 的提取 | 第26页 |
·倒二茎中果聚糖外水解酶mRNA 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的计算 | 第26页 |
·SS、AGPP、UGPP、SSS 和GBSS 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土壤水分的测定 | 第26-27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27页 |
·水分利用效率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各个器官干物质的积累 | 第28-32页 |
·不同器官中干物质的积累 | 第28-30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小麦旗叶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28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小麦倒二茎干物质动态积累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小麦旗叶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小麦旗叶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 第32-36页 |
·灌浆特性 | 第32页 |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小麦旗叶SPAD 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千粒重的影响 | 第33-34页 |
·籽粒灌浆参数及次级参数的变化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 第36-44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旗叶和旗叶鞘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第36-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倒二茎中碳水化合物和果聚糖代谢的影响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籽粒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第40-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六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4-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七章 讨论与主要结论 | 第47-51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小麦旗叶和旗叶鞘碳水化合物代谢及转运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小麦茎碳水化合物代谢及转运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小麦籽粒蔗糖向淀粉转化的影响 | 第48页 |
·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小麦物质转运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8页 |
·主要结论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