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论文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 第11-12页 |
1.2.2 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3 沉积物微生物对磷的作用 | 第13-14页 |
1.2.4 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1.1 沉水植物的选择 | 第17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17-18页 |
2.2.1 野外实验 | 第17页 |
2.2.2 室内模拟水生生态系统的构建 | 第17-1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2.3.1 洪泽湖湿地沉水植物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 | 第18-19页 |
2.3.2 菹草生长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磷的影响的模拟实验 | 第19-20页 |
2.4 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20-22页 |
2.4.1 主要指标的测定 | 第20-21页 |
2.4.2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第3章 洪泽湖沉水植物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2-32页 |
3.1 不同沉水植物群丛根系沉积物PLFA总量变化 | 第22-24页 |
3.2 不同植物群丛根系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24-29页 |
3.2.1 不同时期三种群丛根系沉积物微生物结构比例变化 | 第24-26页 |
3.2.2 不同时期的三种群丛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 第26-29页 |
3.3 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 第29-31页 |
3.3.1 理化指标变化 | 第29页 |
3.3.2 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关系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湖泊典型沉水植物群丛内沉积物磷形态研究 | 第32-39页 |
4.1 三种沉水植物群丛不同生长时期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变化 | 第32-35页 |
4.2 三种沉水植物群丛内沉积物中磷形态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 第35-36页 |
4.3 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磷形态相关性研究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室内模拟菹草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 第39-53页 |
5.1 菹草生长指标 | 第39-40页 |
5.2 菹草群丛不同生长周期PLFA总量变化 | 第40-43页 |
5.2.1 不同密度菹草根系表层沉积物PLFA总量变化 | 第40-42页 |
5.2.2 不同密度菹草根系沉积物PLFA总量垂向变化 | 第42-43页 |
5.3 菹草群丛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43-49页 |
5.3.1 表层沉积物微生物结构比例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 第43-47页 |
5.3.2 垂直方向沉积物微生物结构比例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 第47-49页 |
5.4 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 第49-52页 |
5.4.1 理化指标变化 | 第49-51页 |
5.4.2 菹草对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关系 | 第5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沉水植物菹草对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 | 第53-65页 |
6.1 菹草对磷形态的影响 | 第53-60页 |
6.1.1 菹草生长过程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53-55页 |
6.1.2 垂直方向上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变化特征 | 第55-60页 |
6.2 菹草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与磷之间相关性研究 | 第60-62页 |
6.3 菹草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各形态磷相关性研究 | 第62-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1页 |
附件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