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在新农村开展生态旅游建设的探索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17页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内容第12-15页
        1.1.1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现状第12页
        1.1.2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第12-13页
        1.1.3 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第13页
        1.1.4 研究范围第13页
        1.1.5 国家相关政策第13-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5页
    1.3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2章 新农村生态旅游第17-29页
    2.1 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第17-19页
        2.1.1 生态旅游概念第17页
        2.1.2 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化第17-18页
        2.1.3 生态旅游业的基本特征第18-19页
    2.2 新农村类型分析第19-21页
    2.3 我国的新农村生态旅游第21-25页
        2.3.1 我国新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条件第21-22页
            2.3.1.1 我国新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第21页
            2.3.1.2 农村生态旅游开展的条件第21-22页
        2.3.2 我国新农村生态旅游类别第22-25页
            2.3.2.1 体验型第23页
            2.3.2.2 遗产型第23-24页
            2.3.2.3 观赏型第24-25页
    2.4 国外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第25-27页
        2.4.1 日本第25-26页
            2.4.1.1 体验型第25页
            2.4.1.2 艺术型第25-26页
            2.4.1.3 教育型第26页
        2.4.2 澳大利亚第26-27页
            2.4.2.1 生态自助游第26-27页
            2.4.2.2 农场、农庄游第27页
    2.5 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2.6 分析问题第28-29页
第3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农村生态旅游第29-46页
    3.1 理论基础第29-31页
        3.1.1 生态场理论第29页
        3.1.2 体验经济理论第29-30页
        3.1.3 体验旅游理论第30页
        3.1.4 生态农业学理论第30-31页
    3.2 互联网+背景下新农村生态旅游的模式探究第31-35页
    3.3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农村生态建设第35-45页
        3.3.1 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第35-37页
            3.3.1.1 对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整体把握第35-36页
            3.3.1.2 规划原则第36-37页
            3.3.1.3 功能分区第37页
        3.3.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第37-39页
        3.3.3 信息化建设第39-42页
            3.3.3.1 互联网+在农村生态旅游中的必要性第39-40页
            3.3.3.2 新农村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第40-41页
            3.3.3.3.互联网+在新农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的应用第41-42页
        3.3.4 建筑设计第42-43页
            3.3.4.1 居住景观建筑第42-43页
            3.3.4.2 公共服务建筑第43页
        3.3.5 景观设计第43-45页
            3.3.5.1 农业景色营造第43-44页
            3.3.5.2 水体景观营造第44-45页
            3.3.5.3 小品设计第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以青岛市大沽河农村生态旅游为例第46-73页
    4.1 山东省青岛市大沽河项目的背景第46-52页
        4.1.1 大沽河流域特色农业资源统计第47-49页
        4.1.2 大沽河流域各市区河段情况第49-52页
            4.1.2.1 平度段第49-50页
            4.1.2.2 莱西段第50-51页
            4.1.2.3 即墨段第51-52页
            4.1.2.4 城阳段第52页
    4.2 相关政策第52-53页
    4.3 青岛市大沽河区域发展互联网+农村生态旅游的优势第53-56页
        4.3.1 旅游市场优势第53页
        4.3.2 区位优势第53-54页
        4.3.3 自然条件优势第54页
        4.3.4 信息化程度第54-56页
            4.3.4.1 信息化评价标准第55-56页
            4.3.4.2 青岛市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第56页
        4.3.5 交通优势第56页
    4.4 青岛大沽河区域发展互联网+农村生态旅游的不足第56-58页
        4.4.1 生态环境的破坏第56-57页
        4.4.2 基础设施水平第57-58页
        4.4.3 特色旅游资源分布分散第58页
    4.5 分析发展建设的方向第58-60页
        4.5.1 互联网+农业生态旅游的新型模式第58-59页
        4.5.2 艺术氛围营造第59-60页
        4.5.3 体验感的营造第60页
    4.6 青岛市大沽河区域发展互联网+新农村生态旅游探究第60-72页
        4.6.1 规划原则第60-61页
        4.6.2 功能分区第61-70页
            4.6.2.1 “沽河源—瓜果飘香”采摘体验区第62-64页
            4.6.2.2 “莱西湖—诗意栖居”文化观赏区第64-65页
            4.6.2.3 “莱西湖—碧湖宴游”环湖生态休闲区第65-66页
            4.6.2.4 “沽河水—韵动水乡”运动体验区第66-67页
            4.6.2.5 “沽河水—田园农耕”生态农业体验区第67-69页
            4.6.2.6 “沽河汇—乡土记忆”民俗文化观赏区第69-70页
        4.6.3 绿色游览路线规划第70-71页
        4.6.4 基础设施建设第71-72页
        4.6.5 互联网+ 建设第72页
    4.7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准扶贫背景下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经营者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涠洲岛为例
下一篇:农村电商物流循环取送货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