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导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0-13页
        1.3.1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2 研究框架第11-13页
    1.4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第13-14页
        1.4.1 创新点第13页
        1.4.2 研究展望第13-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17页
    2.1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第14页
    2.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影响第14-15页
    2.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影响第15-16页
    2.4 文献述评第16-17页
3 我国影子银行概述第17-29页
    3.1 我国影子银行基本定义第17-18页
    3.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原因第18-19页
    3.3 我国影子银行基本类型第19-24页
        3.3.1 委托贷款第20-21页
        3.3.2 信托业务第21-22页
        3.3.3 非银行融资贷款类金融机构第22-23页
        3.3.4 银行理财产品第23页
        3.3.5 民间金融第23-24页
    3.4 中美影子银行的差异第24-26页
        3.4.1 发展阶段不同第24页
        3.4.2 市场地位不同第24-25页
        3.4.3 发展背景不同第25页
        3.4.4 风险程度不同第25-26页
        3.4.5 融资模式不同第26页
    3.5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测度第26-29页
4 基于信用创造机制的理论分析第29-41页
    4.1 货币政策效果的界定第29页
    4.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时间效果的影响第29-30页
    4.3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分析第30-33页
    4.4 影子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第33-35页
    4.5 影子银行对产出的影响第35-37页
    4.6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影响第37-41页
5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效果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1-48页
    5.1 模型概述第41页
    5.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第41-43页
    5.3 实证分析第43-48页
        5.3.1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第43页
        5.3.2 模型滞后项分析第43-44页
        5.3.3 模型区制分析第44-46页
        5.3.4 模型参数分析第46-47页
        5.3.5 实证结论第47-48页
6 政策建议第48-50页
    6.1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引导和监管第48-49页
    6.2 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内涵第49页
    6.3 完善相机抉择的政策思路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后记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实物期权和模糊理论的船舶投资决策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的影响因素研究